蘇思怡帶著那名白發老學究來到了水箱邊上,抬眼看去發現偌大的水箱里面游弋著一條條魚兒,心中略微有一絲的驚訝,尤其是當看到里面還有一條約莫兩斤重的老鼠斑之后,眼眸流露出了濃濃的震驚。
兩人顯然都沒有想到顧瀚三人竟然會收獲如此多的魚獲,甚至是連價值不菲的老鼠斑都能捕獲一條,并且個頭還不小。
不過兩人雖驚訝顧瀚能夠捕獲到豐厚的魚獲,可對于兩人來說,這些東西都不是什么罕見的貨色,在市場上面只要耗費一點錢便能買到,哪怕是那條兩斤來重的老鼠斑都沒有能夠引起兩人的注意。
“小伙子,這魚都是你們抓到的嗎?運氣倒也是非常的不錯,連老鼠斑都能夠弄著,這魚在市場上面還是值不少的錢。”老學究看了眼顧瀚說道。
“老先生,我們這就是運氣稍稍好上一些,前些天我們仨來這附近下地籠捕魚,可沒有弄到什么好東西,也就是今天運氣好了一些,同時又是退大潮,抓到了一些魚,要不然我們指不定就喝西北風了。”顧瀚并沒有過于的驕傲炫耀,而是謙虛的回應著這名老學究。
顧瀚對于這些搞學問的人還是打心底的支持,哪怕這名老學究看起來不像是弄一些高科技科研工作的學者。可即便是弄海洋生物學,從事海洋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相關的工作,這也是對于華夏有著莫大的意義。
要不是有這群人默默的在背后付出,華夏指不定還有不少人吃不上魚蝦蟹。
顧瀚記得自己曾經看過一篇報導,看過一名名為譚玉鈞先生的采訪,從中了解到了曾經的華夏人并不是如同電視劇電影里面說的一般,總能輕易的吃到魚。
尤其是在華夏剛剛成立的那段時間,許多技術都相對的落后,養殖技術更是遠落后于許多國家。魚可不像如今這么的廉價,有數據說明那時候華夏人一年都未必能夠吃得上一條大魚。
可卻有著這么一批人,在背后默默的做著貢獻,不停的攻克著一個個養殖難題,完善一個個養殖技術。
其中譚玉鈞先生便是其中的先驅,在那個貧窮落后的年代,率先突破家魚人工繁殖技術,實現突破了鰱魚人工繁殖,隨后又是實現突破鰱魚、鳙魚、草魚人工繁殖,徹底的解決了人們養殖四大家魚的難題,把四大家魚的產量給提升了數倍,使得四大家魚的價格被打了下來,人們能夠買得起價廉物美的魚類。
除了譚玉鈞先生之外,還有就是桂建芳先生這些人,如今被許多釣魚人唾棄的工程鯽就是桂建芳先生等人研發出來,使得華夏的鯽魚年產量從八十年代的幾萬噸突飛猛進到如今的數百萬噸,實現了人人有魚吃。
除了在河魚方面,海魚方面一樣是有著不小的建樹,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人工培育的龍膽石斑魚,使得整個石斑魚的價格給打了下來,讓石斑魚更多的進入到普通百姓的心中。
當然了,無論是魚類還是說蝦、螃蟹甚至是各種蛤蜊,倘若不是這些老學究在背后進行默默的研究,實現養殖技術的突破,又豈會有如今這么一個大家都能吃上海鮮河鮮的情形。
可以說,這些人尤其是譚玉鈞先生,其對于華夏的貢獻并不會比袁佬、錢佬這些人低。
“大潮水確實能夠給漁民們帶來足夠多的收獲,這也算是大海給予人們的饋贈。我以前年輕的時候,也總喜歡跟漁民出海打漁,采集一下一些難得一見的品種,并且帶回所里面研究。
這些年來也是填充了不少物種在我們的書冊上面,一些許多從來不認知的品種,也是有了其獨屬于自己的名字。”老學究點了點頭說道。
“老先生,你們干的東西我不太懂,不過我卻明白你們是在背后默默做貢獻的那一群人,如果沒有你們一代接連一代的努力,恐怕現在國內還有很多人都吃不起魚蝦。”顧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