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4歲和家人去香江,第一次回來是79年,我記得當初參觀京城電影制片廠拍攝《小花》的時候,我問劇組一天拍幾個鏡頭,他們說拍四五個。
劇組人員反問我,我說我們一天拍五六十個鏡頭,他們就嚇了一大跳,當時內地拍攝電影,無論是打光,還是鏡頭設置,都還是從前那套老路數,非常落伍,拍一部電影要耗費很長時間。”
三七分背頭,梳得一絲不茍,銀框眼鏡,米色西裝,李謙面前這位“香江電影教父”吳思源“老克勒”范兒十足,頗有些緬懷地回憶起當年回內地的見聞。
李謙搖搖頭,不置可否,“早年間國內人工成本很低,膠片舍不得浪費,多花點時間,少浪費一點膠片,是很合適的做法。”
國內那時候工資多低啊,而且制片廠大部分拿固定工資的,寧肯拍慢點,也不能多浪費膠片。
31,甚至個別被逼出來的導演能做到21的配片比,那個年代常見的。
n兩次的機會。
而且膠片電影無法實時看到拍攝效果,沒洗出來樣片之前,誰都不知道能不能過。
那種情況,只能慢工出細活,上級給的膠片配額就那么多,寧愿慢點,多花時間,都不能浪費膠片。
畢竟人工便宜。
被李謙反駁,吳思源也沒有生氣,依然是一臉隨和,他接著說道,“是啊,李導說的沒錯,那個年代的內地電影,特別認真,他們是真正把電影當成一件藝術品。
當年內地電影業尚屬落后時,我就知道,香江電影未來的前途,一定在內地,如果沒有內地市場,香江電影的發展會很有限。
我們缺乏拍攝場地,拍武俠片拍到最后,發現香江郊區都起高樓了,沒有地方取景了,而在內地,不僅有廣闊的電影市場,還有千姿百態的大好河山。
所以92年的時候,我拍《新龍門客棧》的時候,就特地來內地找到了瀟湘電影制片廠,合作拍攝,當時是在地處荒漠的敦湟一帶拍攝。
那里條件非常惡劣,大風一來,遮天蔽日,大家都沒地方躲,只好手牽手面對面靠在一起,用背阻擋沙塵。”
一說起來還說個沒停了,李謙懷疑是不是所有年紀大的人,都喜歡緬懷過去,尤其是當著年輕人的面。
不過索性也沒事,就當聽故事了。
李謙耐心地聽著,吳思源也越發地感慨了起來。
“你猜怎么著,一陣風過去,嘴巴、鼻子里全都是沙子,一天的拍攝結束后,回到簡陋的賓館洗澡,怎么洗都洗不干凈。
后來拍完后回到香江,好長一段時間,身上不知道從哪里就會掉一些沙子出來,盡管條件艱苦,但整個劇組都覺得很興奮,這從未見過的沙漠景觀讓他們大開眼界,完全沒有想到,世界上還有這樣的地方。”
李謙點點頭,香江那彈丸之地,當然看不到這些。
感慨完一番,吳思源笑道,“其實很多年前就有一批香江電影人很向往內地的,90年代開始,我就致力于推動香江電影和內地的融合,當時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副部長的田部長向我請教一些國際上的先進經驗。
我就把怎么分賬、怎么讓大部分票房收入歸片方所有,一一解釋給他聽,田部長當即拍板“好!我們搞第一部試驗,就從你的《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開始。”
于是,這部與北影廠合拍的武俠片,成為華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票房分賬的影片,這個在華國電影史上要寫一筆!”
說到這里,吳思源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自賣自夸,李謙只感覺有些想睡著了。
接著他又不斷地講述自己這么多年來的功績,包括和特首商議成立電影局。
88年開始籌備兩岸三地導演研討會,在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下,時隔四年才終于籌備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