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大學生電影節,聽起來好像是不怎么正規的野雞獎項,不過在國內還是有不小的名氣的。
而且不光在京城有主會場,其他城市也有幾個分會場,全國不少大學參與。
現在,大學生也成了電影市場不可忽視的一股觀影人群。
一切流程都和和金雞、百花電影節差不多,整個電影節整整持續半個月。
紅毯當然是少不了的,在等候區等了半個小時,一個個劇組就按預定好的順序的踏上舞臺。
《生死頻率》劇組是在中間出場的,不前不后,不算好位置,也不算差。
“到我們了。”
招呼一聲,李謙就和鄧朝、袁荃、王千原、佟莉雅、雷家音踏上了舞臺。
好歹也是個正規電影節,能來的都來了,露露臉也好。
面帶微笑,不急不緩地往前方的舞臺走去。
兩遍一排媒體一排觀眾,咔嚓聲響個不停,影迷們不斷地歡呼,也聽不見他們喊什么。
不時地停下來面對影迷揮手,又面對媒體擺幾個oss。
伴隨著主持人的介紹,李謙等人走上舞臺,讓媒體們拍了些照片,簽上自己的名字,又下臺了找好了自己的位置。
紅毯還在繼續,估計要等一會。
主辦方給《生死頻率》劇組安排的位置也還可以,中規中矩。
隔壁是《左右》劇組,著名第六代導演王曉帥。
這部電影剛剛上映,至于票房嘛
第六代導演,票房就不用想了。
不過之前在柏林電影節上拿到了銀熊獎。
右邊是《公園》劇組,導演是北大才女。
和兩位導演打了個招呼,兩個劇組的演員里,張佳譯、余楠、王學斌,都是比較眼熟的。
不過也不熟悉,就打了個招呼,說起來三個劇組還是競爭對手呢。
《生死頻率》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處女作、最佳觀賞效果三項提名,至于個人獎一個沒有。
《左右》也拿到了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提名。
《公園》拿了最佳影片,最佳處女作。
不過也不是刻意安排的,隨便往哪做,旁邊都有競爭對手。
除掉那些創作獎、藝術獎,其他獎項太少了,沒有配角獎和專業獎。
就這么幾個獎,很難不重合。
“李謙,你覺得我們能拿幾個獎啊?”
第一次參加電影節的佟莉雅一開始有些新鮮,四處看了看之后也有些無聊,又開始盤算著能有什么收獲。
“還幾個呢。”
李謙無語了,“你當買豬肉呢,想買幾斤就買幾斤。”
不是想拿就能拿的,得看人家分給你什么。
旁邊鄧朝小聲湊過來道,“最佳處女作應該沒問題,沒給最佳導演提名,估計最受歡迎導演也是李導的了。”
“還沒頒獎呢,別在這猜了,猜來猜去也不是自己的。”
李謙搖搖頭,打斷他們在這猜來猜去。
不過李謙想的和鄧朝差不多,別看這是大學生電影節,其實和所有的電影節一樣,都有內幕。
大學生電影節的評委主要是來自京城各個高校的學生,會在評獎之前,匯集在師范大學藝術學院,進行集中長達一個星期的集中生活。
這些學生評委基本涵蓋農林醫化等等各個學科,而且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碩士,還有少部分博士,可謂是高學歷,多視角。
別看他們都是大學生,評選的時候都會按大多數觀眾“俗氣”的角度去評選。
其實相反,每次評選現場,他們談的都不是電影本身,而是自己從電影上看到的一些關于人性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