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導,《月球》真的是科幻電影?真正的科幻電影?”
短暫的糾結之后,立刻有記者問出了第一個問題,并且強調了兩遍。
“當然,這是一部真正的科幻電影,這種事怎么能說謊呢,到時候電影一上映,不就拆穿了嗎。”
質疑、不解,這是必然的,如果李謙聽到有別的導演要拍科幻片,心里第一個反應也會是這樣。
這不光光是技術的問題,本身國內和好萊塢的創作理念就不一樣。
特效可以給好萊塢的公司做,嫌貴還有南韓的特效公司。
但是,電影的創作終究是要靠導演的,電影的主題、風格、各種先進高科技裝備、武器、未來的世界觀等等,都是國內電影人無法解決的難題。
科幻倒是有,但是文字和畫面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
文字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只要你想的出來,就有文字可以形容。
但是,變成畫面,那就太難了。
而且文化和受的教育都不同,國內這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代導演,各自都有各自不同的風格,就是因為他們經歷的時代,那個時代的社會現狀、接收的知識都不一樣。
但是科幻題材,對所有導演在思想和認知上都是陌生的。
郭凡為什么放棄法學專業,立志要拍科幻電影,因為他從小就經常看科幻世界,他在逐漸成年的時候,接觸過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對科幻有自己的了解,對這方面有一定的審美。
同樣一個機器人的概念圖,郭凡能畫出重工業高科技朋克感,而內地那些成名已久的一流美術師,畫出來的恐怕就是另一個畫風了。
面對媒體的再三追問,李謙又強調了一遍,自己拍的就是科幻片。
記者們也終于接受了這個事實,一個個都異常激動起來。
這些記者大多年紀不大,也追求新鮮的事物,對他們絕大多數人來說,科幻類型絕對是最感興趣的題材之一了。
更何況,新世紀以來,國內第一部真正的科幻電影,也是極具話題性的。
“那李導您好,這部《月球》講的是一個什么故事呢,故事背景是發生在月球上嗎,投資多少呢?”
好家伙,都用上了您了。
對科幻片來說,投資肯定是不會低的,高投資意味著更多精彩的特效、大場面。
反之那還是別看了。
“成本大約接近三千萬。”
李謙說出一個數字,制作成本1300萬,宣發+拷貝1400萬,總成本2700萬,接近三千萬也沒毛病。
現如今的大多數電影對外公布成本的時候,也是連宣發費一起算進去的。
但是,哪怕李謙往高了報,現場記者們還是蒙圈了。
開什么玩笑!
三千萬成本的科幻片,那能叫科幻片嘛!
《導火線》、《男兒本色》這樣的動作片都要六七千萬成本,更何況是以特效著稱的科幻片了。
剛才好不容易相信李謙真的要拍科幻片,現在立馬又陷入了懷疑。
“李導,你確定三千萬成本拍科幻片?”
一位記者有不確定的語氣問道。
“當然,我說了撒這個謊沒有必要。”
李謙笑笑,側著身子指了指背后的大屏幕。
“大家請看。”
話音剛落,漆黑一片的大屏幕突然亮起,赫然一塊提前做好的電影海報。
月球地表,一片荒漠,一個穿著宇航服的人背對眾人,雙手抱著另一額同樣穿著宇航服的人,看樣子是受了重傷。
身后是一輛月球車,前方不遠處是另一輛月球車和一輛更龐大的自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