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所長點頭道,“物理所有大致計算過,理論上能夠的釋放3.5萬億電子伏的能量,這股能量強大到能夠將電子和正電子一起粉碎!”
對孫所長說出的數據,王銘非常滿意,即便實際數據與理論數據存在一定的差值,也足夠滿足他的需要。
根據前世的記憶,有個1萬億電子伏左右的能量,他便可以完成自己的實驗。
同期在建設的LCH項目,其能夠制造的電子能量強度,只有不到1千億電子伏的能量,只有這臺機器的幾十分之一。
從這也可以看出,室溫超導體在這樣的超級項目上,起到的效果有多重要。
項目所花費的資金相差不多,最終出來的機器性能卻是天差地別!
見眼前的工程進度似乎并不是很快,一旁的黃娟問道,“怎么這里沒有大規模使用機器臂?用機器在建造,速度不是更快嗎?
我們剛從「泰山汽車」那邊過來,自從使用全自動生產線之后,那生產效率可是杠杠的。”
“這你就不清楚了吧?”蘇教授指著正在上面忙碌的人員說道,“在這里工作的可都是高級人才,要么是高級技工,要么是教授級別的大拿。
別說使用機器人了,工人素質差點,都沒辦法把這東西搞出來。
超導磁體在建造的時候,對精度要求非常高。并不是說機器人無法提供這么高的精度裝配,而是沒有必要也不劃算。
別看這個項目非常龐大,實際上項目上使用的各種工具、材料、設備、儀器都是專用的,這大大提高了生產和建造的成本!
跟汽車那種批量化的工業品不同,這東西一個國家只能造一臺,甚至是全球范圍內都只能建造1-2臺。
說是手工打造的都不為過,別看這臺東西足夠大,實際上用到的重復零件非常少,除了管線和超導磁體外,大多數的設備都沒法批量化生產。
無法進行批量化生產,產量上不去,成本自然也降不下來,這也是為什么LHC項目規模比我們小很多,但是花費的錢卻一點不比我們少的原因。
如果我們制造跟他們一樣大小的設備,所需的資金雖然會少很多,但依然是幾百億的量級。
在不差錢的情況下,毫無疑問造個大型的更為劃算。”
王銘聽著蘇教授的介紹,想起前世LHC項目后續的升級計劃。在他重生前,幾個主導國家提出要對LHC項目進行升級。
當時這個項目已經運行了30多年,很多設備已經老舊。
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大的問題在于LHC最初設計時考慮到成本的問題、技術方面的問題,整個隧道非常小,最窄的地方只有直徑3米左右。
跟他們這里直接開挖幾十米的東西,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
更為離譜的是,后續的升級計劃為了進一步壓縮成本,隧道也不重新挖了,直接利用原來的隧道進行的升級。
這對樣的騷操作,無疑讓后續的升級完全打了水漂!
在升級前LHC項目提供的能量,只有不到1千億電子伏,升級之后勉強可以達到,5千億電子伏的能量。
看似這個提升幅度并不小,足足提高了五倍之多。
但放在物理尺度之下,1千億電子伏的能量撞擊出來的成果,跟5千億電子伏的能量撞擊出來的成果根本沒啥區別。
不是數量級的差距,根本發現不了什么新東西。
王銘他們正在建設的這一臺完全不同,設計之初起步便達到1萬億電子伏的能量,通過室溫超導體的升級之后, 理論值甚至可以達到3.5萬億電子伏的能量。
據王銘推測,這還不是對撞機的極限,后續經過優化和調試之后,完全有可能超過10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