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弘成的心目中,即使遷都上京,這也算不得什么大事,畢竟自己所來的那個后世,上京本就是首都,倒是羅馬的臣服才是今天的重頭戲。
正如羅馬帝國國書所說,西方與華夏永無戰事,這才是地球人之福啊。
有一人引起了紀弘成的注意,便是那舉案齊眉,低著腦袋奉上國書,樣貌頗為丑陋的羅馬人。
此人咋那么眼熟呢?
“請羅馬國使者抬起頭來!”
聽到了紀弘成的聲音,那羅馬使者也不等翻譯,便帶著一臉尷尬的笑抬起頭來。紀弘成頓時樂了,這個人可不就是米羅嘛。自己就這一年的時間陪著家里人四處轉轉,沒工夫搭理他,他的搖身一變成了羅馬國使者。
無論是樸不花的出現還是米羅的出現,這都讓紀弘成既贊賞又擔心。他所贊賞的是,文天祥此人寬厚仁德,能夠容人,這才是領袖應有的風范。但從一另一方面說,天祥為人過于耿直,如果有宵小之輩有所圖謀,紀弘成又擔心他的洞察力不夠。
倒是文天祥似乎看出了紀弘成的顧慮,又在紀弘成的耳邊解釋道
“米羅這個人,雖然此次奉命做羅馬國史,弟子也不敢放虎歸山。此人將常駐上京,作為羅馬國駐華夏大使。他也是有覺悟的,他親口承諾,未得到朝廷的許可,絕不離開大使館半步。”
紀弘成聽到了文天祥的解釋,這才明白,這位愛徒的套路也不容小覷,他竟然讓這些華夏所忌憚的昔日對手,都來華夏做大使,實際上便是人質。
且不說那北條時宗等昔日梟雄,就這米羅,如果讓他身在羅馬,的確算是放虎歸山。可如果他不離開華夏,甚至就呆在上京,其實對華夏沒有任何威脅。
昔日的蒙古貴族們,依然以國家主人的身份參加了此次盛會。時至今日他們才真正的感受到,什么叫做貴族,什么是真正的強大,這萬國來朝的氣象,這萬物萌發的生機,讓所有的人對明天都充滿希望。
最后要向全國的同胞發表演說,紀弘成這一次鄭重其事準備演講稿。
“五年前,我受萬民所托,登為為君,執掌天下。當初我許下誓言,經過五年的時間,我要革出昔日落后的封建弊病,我要一統,建立一個文明富強,大一統國家。如今雖不敢說我完全做到了當初的承諾,華夏的一統,萬邦來潮理想華夏已初具規模。很多人都以為取得今天的成就,是我紀弘成的功勞然,我要告訴大家,歷史創造者,是天下萬民……我要宣告天下,從今日起,退出君長之位,推舉文天祥暫代君長之職!”
紀弘成的這番話,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卻又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一方面文天祥這些年代替君上治國理政,似乎已成常態,依照新頒布的華夏憲章,紀弘成作為君上,五年之期已滿,應該重新選舉。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如果經過選舉,是不可能有意外的,他自然可以繼續連任。卻誰也沒有料到他直接辭去君長之職,由文天祥暫行代理,并且宣布不再參與選舉。
所有人都非常惋惜。雖說文天祥也是一位明主,但跟紀弘成相比,畢竟有天壤之別,所有人都為之擔心。
文天祥本人也甚為憂慮,如果沒有恩師作為后盾,那么大個國家交到他的手里,他的壓力還真是不一般的大。
其實師徒這么多年,他是了解紀弘成的。無論是他還是恩師,都不是貪戀權勢之人。但當今的華夏,沒有恩師,便沒有了騰飛的翅膀。如果他文天祥再不挺身而出。那就更難說了。
不過早在遷都大典之前,恩師已經跟他通過氣,雖然沒有明說,恩師卻早就跟他打了招呼,無論在大典之上他做出什么決定,都要文天祥等人不得反駁。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下推諉,就是大逆不道。
此時文天祥有些疑惑,恩師年輕力壯,為什么要做出這樣的決定?即使為了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