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上午,一家人才吃完了早飯,蔡秀才提前約定的驢馬行伙計,就早早地牽著兩匹騾馬來到門前等候。
陳正南離開時,蔡秀才夫妻和春燕、石頭、雯雨、陳正南走到門外后,陳正南忽然說:“蔡叔,嬸嬸,你們等一下,我要去廚房給水囊裝一些水,留在路上喝。”
他說著飛快地跑回到廚房里裝水,同時從衣袋里摸出二兩銀子,悄悄地放在還沒有來得及洗刷的鐵鍋里,這才又一溜煙跑到外面,向蔡秀才和夫人行了禮,讓他們別再相送,和那伙計上了馬,向南而去。
蔡秀才夫妻兩個和春燕、石頭、雯雨,只等他走得看不見了人影,才轉身回家
陳正南辭別了蔡秀才一家人之后,很快上了大路,轉到正陽城南邊的路口,直奔城西門而去。
陳正南在那伙計的帶領下,從邱家湖小路直奔李老家。
行走在湖地里,在路南邊遙遠的地方,隱隱可見一些高出地面的莊臺,上面有樹、有房屋人家,陳正南不覺好奇,那伙計見他是外地人,忙給他介紹了一番。
原來,這淮河邊上所謂的“湖”,往往平日里無水,正常年份里綠野千頃,百谷豐茂,收成頗豐,但是到了淮河有重大水患的年份,這里便因蓄洪變成一望無際的浩渺澤國,湖地里不論種什么都顆粒無收。
為了在這低洼的土地上活下去,淮河邊的人們創造了獨一無二的莊臺,據說最早的莊臺可追溯至西周時期。
人們取土堆積成高出地面數米至幾十米的土墩,大的土墩上面可以住幾百戶人家,小的則居住十幾、幾十戶人家。這些莊臺,全是靠老少齊上陣,肩挑手提、車拉筐運,用低洼地的泥土筑成。
每年當大洪水來臨,或淮河破了大壩蓄洪救下游,這些莊臺便成了一片汪洋中的孤島。
一個多時辰后,兩人走出湖地來到李老家莊子,進村不遠就看見偌大一片磚瓦大院呈現在兩人面前,門樓子像廟門一樣高大,門前左右兩邊站了五六根拴馬的獅子石柱。
那伙計告訴陳正南,這便是李老爺家。打發走驢馬行的伙計后,陳正南徑直走進李府,找到門房,說明來意。
兩人正說著話,面相和善的李老爺從外面回來了,他看了陳正南的薦書后,立刻讓管家安排陳正南去后面吃飯,下午讓磨房的人,送陳正南去養鴨子的莊臺上。
吃完飯,管家指了個地方讓陳正南休息,問清了他的姓名,年齡后,籍貫,上工日期,都記在本子上,就回去休息了。
下午,管家睡好覺,這才帶了陳正南,三拐兩拐走進另一處大院子,只見里面有兩個巨大的石碾,幾個人正趕著騾馬在那里碾玉米、蜀黍,忙得滿身是汗,臉上、衣服上都多少沾了些白的黃的粉面。
管家沖一個后生道:“張全,你過來一下。”
一個壯漢飛快地跑了過來:“叔,什么事?”
管家對他說:“這是新來的長工小何,是去莊臺上給老陳打下手的,一會兒你要往那里送料,你就順便把他帶過去吧。”
那張全說道:“好說,這事交給我了。”
管家交待完這事,轉身走了。
張全上下打量著陳正南,笑著說:“好得很,才剛走了一個,就又來了一個補上。”
陳正南連忙向他鞠躬施禮道:“張哥哥,給你添麻煩了,請多關照。”
張全向他擺擺手道:“沒有什么麻煩,你我兄弟哥都是來扛活吃飯的,理當相互關照。你且在這里坐下,休息片刻,我裝了料自會帶你一同去陳大爺那里。”
陳正南是勤快人,哪里愿意干坐著,先幫著眾人干活,最后又和一個叫徐萬勝的長工一起,幫著張全往車上裝料,眾人自然是喜歡他。
黃昏時,陳正南來養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