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身受重傷,無力再戰,遂被敵軍俘虜。敵軍將領見樊希怡英勇異常,心生敬佩,欲勸其投降。
樊希怡冷笑道:“吾乃大宋忠臣,豈會降汝等蠻夷之輩!”敵軍將領聞言大怒,欲將其斬殺。
然此時,忽有探子來報,言冥九、江玲已率援兵趕到。敵軍將領聞訊大驚,忙命人將樊希怡押往后方,以防其被救。
樊希怡被押至敵軍后方,心中悲憤交加。回首往昔,自己一心為國,卻屢遭奸臣陷害,今又身陷敵營,生死未卜。
然其心中,卻無絲毫悔意。知天命不可違,然忠義之心,至死不改。遂閉目凝神,以待天命。
是夜,月黑風高,敵軍營地之中,忽起大火。樊希怡被押至一處空地,見火光沖天,心中明了,此乃冥九、江玲二人前來救自己。
然敵軍勢大,冥九、江玲二人雖勇猛異常,卻亦是力不從心。樊希怡見狀,心中焦急,欲掙脫束縛,上前助戰。
然其身受重傷,無力掙扎,終是未能如愿。眼見冥九、江玲二人漸露疲態,樊希怡心中悲憤交加,遂運足全身力氣,掙脫束縛,揮劍沖向敵軍。
樊希怡劍光如電,所到之處,敵軍紛紛倒下。然其身受重傷,體力不支,終是力竭倒地。
冥九、江玲見狀,忙上前將其扶起。樊希怡望著二人,笑道:“吾等今日,雖死猶榮。來生,吾等再做兄弟!”
言罷,樊希怡口吐鮮血,氣絕身亡。冥九、江玲見狀,悲痛欲絕,誓要為樊希怡報仇雪恨。
二人奮勇殺敵,終將敵軍擊退。然樊希怡已逝,二人心中悲憤交加,終是無力再戰,遂率軍返回邊疆。
邊疆之上,戰火已熄,然空氣中,仍彌漫著濃重的血腥味。冥九、江玲二人,望著樊希怡的遺體,心中悲痛難抑。
忽有歌聲傳來,凄婉哀怨,如泣如訴。二人循聲望去,但見一女子,身著素衣,立于遠處,手撫琴弦,低吟淺唱。
其歌曰:“風雨江湖路,忠義兩難全。劍光如電閃,血染戰袍鮮。將軍身先死,英魂永流傳。悲歌傳千古,淚灑天地間。”
冥九、江玲聞言,心中更添悲憤。知此女子,亦是江湖中人,感念樊希怡之忠義,特來祭奠。
二人上前,與那女子相見。女子名曰素心,善使琴音殺人,亦精通醫術。聞樊希怡之事,特來相助。
冥九、江玲二人,感念其義舉,遂與其一同,將樊希怡遺體運回故鄉,安葬于青山綠水之間。
自此,冥九、江玲、素心三人,攜手行走江湖,行俠仗義,懲惡揚善。然心中,卻始終難忘樊希怡之忠義,每每提及,皆悲痛難抑。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又是數年。冥九、江玲、素心三人,已名震江湖,成為一代宗師。
然那朝堂之上,昏君依舊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亦多有其心,勾心斗角,爭權奪利。百姓苦不堪言,天下大亂之兆,已現端倪。
一日,冥九、江玲、素心三人,行至一繁華都城。但見城中百姓,面帶菜色,衣衫襤褸。三人心中大驚,忙問其故。
百姓聞言,皆悲憤交加,言那昏君無道,橫征暴斂,致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冥九、江玲、素心三人,聞言大怒,誓要為百姓討回公道。
三人潛入皇宮,欲刺殺那昏君。然宮中戒備森嚴,三人雖勇猛…
冥九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