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帶著大聰明回到兩儀殿,從御案上找出這段時間他日夜思索,傾注心血所成的計劃書。
“你替朕斟酌一二,看看還有那些欠缺,替朕補足一二。”
大聰明接過計劃書開始掃描,之后詫異的看向李世民。
他沒想到,李世民居然可以再這么短的時間內想出一份如此全面的計劃書。
整份計劃書,不僅涵蓋了農業,工業,交通,通信,軍事多個方面。
更融入了李世民對于科技改變命運的深刻洞察和堅定信念。
更是高瞻遠矚地提出了“科技興唐”的戰略口號。
里面還重點提要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百姓的安居樂業。
隨后闡述了如何利用已有的農業技術,改良農具,推廣灌溉,以及引入新的作物品種。
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確保糧食安全,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奠定農業基礎。
大聰明從這里就看出,李世民是準備利用平臺內的糧種。
徹底讓底層百姓擺脫饑餓,達到溫飽,從而打擊五姓七望對糧食壟斷。
達到溫飽之后就是建立官營工坊,集中力量研發新技術,冶煉革新、紡織機械的改良。
以及陶瓷制作技藝的提升,著重表明要提升質量,促進商品流通,增強國家經濟實力。
同時,他還鼓勵民間創新,設立獎勵機制,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看完這部分內容,大聰明有些不理解李世民的做法。
他認為,推動技術發展確實是件好事,但李世民已經有了積分商店這樣的先進平臺。
理論上來說,大唐百姓其實并不需要直接參與這個過程。
在大聰明看來,百姓們只需要安安穩穩地生活,等待著科技帶來的變化,享受那并不悠久的余生就好。
然而,李世民卻選擇積極鼓勵百姓參與創新,他認為這并沒有什么意義。
畢竟,以現在大唐百姓的認知,他們的參與程度并不會很高。
或者說他們根本就沒有什么創新能力,貿然參與進來,反而可能會拖慢大唐的發展。
‘陛下,我有點不明白。
以您現在所擁有的積分,完全可以利用平臺里面的高科技技術,讓大唐實現巨大的飛躍。
甚至讓大唐的發展程度瞬間超越過去五千年。
為什么還要讓那些可能看起來作用不大的普通百姓參與進來?
這樣豈不是會拖慢大唐改變的速度!
用積分商店里的高科技產品,比如人工智能機器人來代替人力,不是更加高效劃算嗎?
李世民的表情逐漸變得嚴肅。
他意識到,大聰明作為一個非人類的存在,終究難以理解自己如此行事的深意。
“朕與你的不同之處在于,你追求的是結果導向,而朕則更注重以人為本。
朕曾說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百姓乃國家之根本,脫離百姓,就如同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再強大的國家也難以長久。”
“朕追求的是與百姓同舟共濟,共同發展。
只有深入百姓之中,理解他們的需求,滿足他們的愿望,制定出更符合實際的政策。
朕的大唐才會越來越強大,無人可以撼動。”
“而且,朕認為,真正的進步不僅僅在于科技,更在于人心的凝聚。
只有讓百姓真正感受到變革帶來的好處。
堅持以人為本,向下兼容,才能真正實現大唐長治久安,百姓的安居樂業。
最重要的一點,朕想要的是有些有肉的大唐。
而不是遍地科技,遍地機器人,沒有絲毫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