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耕今天的思想工作做的不成功,老太太怒了,接著就昏死過去了,幸虧秦耕反應及時,一把抱住了病人,沒有直挺挺地倒在地上。
他把病人安放在隔壁床上打吊針。
病人的那幾個兒女此刻滿臉憤怒地瞪著秦耕,眼中閃爍著責備的光芒,他們紛紛提高音量說道:“你怎么可以說出如此傷人的話呢!你簡直太不負責任了。”
今日著實是倒霉透頂,原本就處于矛盾之中的兩方,此刻竟不約而同地將尖銳的矛頭全都指向了秦耕。
那位老太太本就與自己的兒女之間存在著諸多矛盾, 秦耕原本滿心都是想要幫助兒女擺脫困境、緩解矛盾的想法,可如今卻遭到了兒女們無情的責怪。
秦耕今天真可謂是倒霉到了極點啊。
然而, 秦耕便迅速地察覺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那些在他前世所積累的經驗,當運用到這特殊的 70 年代時,原來難以行得通啊!
21 世紀的老人們與 70 年代的老人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他們的觀念更是有著本質性的區別。
在 21 世紀被視為普通且合理的道理,一旦拿到 70 年代,便會如同石沉大海,毫無用處。
70 年代對于“孝順”這兩個字的理解,與 21 世紀相比,那可是完完全全的不同,其中蘊含的深意和表現形式都有著天壤之別。
在 21 世紀這個飛速發展、觀念多元的時代,那些歷經歲月洗禮的老人們對于“孝順”這一傳統美德的期望值似乎不像以往那般高了。
他們以一種更為寬容和理解的心態看待年輕人,深知現代社會的快節奏與壓力,也懂得愛并非總是雙向奔赴,很多時候更像是一條自上而下流淌的河流,有著它獨特的流向。
然而,時光回溯到 70 年代,那時候的老人們卻對“孝順”二字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他們絕對無法容忍任何不孝順的行為,在他們心中,孝順乃是天經地義、必須遵循的準則,就如同他們對“二十四孝”故事的高度認同一樣。
在他們看來,“二十四孝”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承載著深厚的道德內涵,是祖輩們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秦耕在不經意間便用這些理念去勸導那位 70 年代的老人。
他試圖讓老人去理解年輕人的想法和選擇,不要將“孝順”這兩個字看得過于神圣和嚴苛, 他還希望老人能夠學會豁達,不要過分糾結于一些小事;學會體諒,站在年輕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學會舍得,給予年輕人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可是,秦耕的一番好意卻被老人誤解了。
老人誤以為秦耕是在批評她,指責她給兒女帶來了太多的負擔和困擾,仿佛他在否定老人幾十年來堅守的價值觀。
這種誤解就像一道無形的鴻溝,瞬間在兩人之間拉開。
老人的情緒一下子激動起來,一股怒氣涌上心頭,她感到無比委屈和傷心,最終竟一氣之下昏死過去。
這件事情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秦耕的想象,不僅那位 70 年代的老人無法接受他的觀點,就連老人的兒女們也紛紛加入到反對他的陣營中。
秦耕 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他放棄了。
“不好意思,我應該只用藥物治病,不要給別人做心理治療,因為,我本身就不是一個好的心理醫生!”
這句話,秦耕是對自己的批評,并且是發自內心的。
他是穿越人士,但并不是說穿越人士就一定擁有絕對的優勢,他們也有弱項,也有罩門。
秦耕確實不是70年代的好心理醫生,現在不是,將來也不可能是,因為,70年代的人需要70年代的文化理念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