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免疫力的下降,逐步侵入人體某個部位。
或輕或重,若隱若現。六十歲以后,這種情況尤為明顯。到了七十歲,一般人的身體總會被醫生診斷出難以愈合的不治之癥。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器官的衰竭,生理機能的每況愈下,疾病趁虛而入,蜂擁而至。
能熬過七十歲的,活到八十出頭應該不是問題。
前提是,如果你沒有篩查出任何絕癥的前提下。活到八十歲以上年齡的人群,有一個很可悲的事實:縱然條件優越,保姆或者是敬老院工作人員圍繞左右,缺少親人的陪伴,照舊是七十歲以上老年人的一道符咒,不可逾越。
就一般性而論,七十歲的老人,大多數是單身孤寡。八十歲九十歲以上,那就等著掛了,只是求死不能。失落,無助,害怕某一天突然死去。心里放不下對親人的牽掛,擔心最后一面都見不到,壓根成了所有老年人一塊心病。
解決老年人最后一塊心病的方法很簡單,身邊有一位親人,或者,曾經的親人,即刻就能滿足老年人的需要。種種原因,很遺憾的是:現實中很多人,在最后與親人的道別,不是奄奄一息的場面,而是選擇在哭聲嚎啕的火化場。
多么悲哀的一種選擇性錯誤啊!
人類認識上的缺陷,導致將死之人最后依稀期盼化為泡影。
過分嗎?
老年人,不過是想感受所有親人最后一程陪伴。他們恐懼死亡,害怕孤獨。來世什么樣,成鬼,成畜,成蟲,成佛,成仙,成神,成魔,成妖,誰也不知道。因而,恐懼死亡,是人類瀕臨死亡之人的共性。
只是活著人,始終不能釋懷的心病。
病入膏肓,有自己信得過親人的維護。
壯著膽,慷慨赴死。
不能說是一種大義凜然,無奈和不舍得離去,是在親人的陪伴下撒手人寰,不無遺憾。平心而論,相隔千山萬水,五湖四海,最后見上自己親人一面,目送他們最后一程,應該是人之常情。社會,應該為之縱容,網開一面。
故此,現實生活的我們,縱然找出一萬種理由,為自己不能見上親人最后一面得以解脫。不贊成因種種原因,給自己造成不可彌補過錯辯護。建議大家,在一個人走完他地球生命的最后旅程那一刻,輔以更多人文關懷,即陪伴。
渴望最親近人的陪伴,是生老病死之人最無助祈求。
那些寧愿一個人孤獨終老,而不愿意親情維護的人,原本即是鰥寡孤獨。這個世界,沒有一個人拒絕正常社交,以及發展良好友情。因為夜路走得太多,所以害怕;因為吃虧上當受騙太多,所以顯得小心翼翼。
因為世態炎涼,所以變得冷酷無情;因為兩級固化,所以互不相容;因為形式主義和謊話連篇,所以互不信任;因為有了一次傷害,便終身引以為戒;因為別人走錯的路,栽了跟頭,所以,我認為這條路走不通;因為......
嘗盡人間千般苦,受盡世道萬般罪。
終其一生,能值得我們信賴的人,區區身邊幾個親人。除了他們,你我他,彌留之際還能相信誰?還能惦記誰、牽掛誰?摒棄那些與自己生命無關緊要的人,杜絕無聊社交往來,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
為什么?
皆因為人心不足蛇吞象!
捋一捋自己生命歷程,只有感慨。
一路走來,才發現討好賣情我們的,都是將我們當傻帽的人;惡語中傷我們的,都是羨慕嫉妒恨我們的人;打著想我們所想及我們所及幌子的人,都是一群要我們無私奉獻的人。
提倡遵紀守法,嘴里喊著正能量要我們照葫蘆畫瓢的人,皆是忽悠我們的人。一群制定規矩而不守規矩的,手不動腿不搖的不勞而獲之人,指點著為了生活揮汗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