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秀可不是想抱回孫女。
而是一看究竟,是誰抱走他們家孫女,將來有一天,他們也好找到。
老兩口踏著三輪車往西臺院的和尚廟趕,和尚廟的小和尚伸著懶腰起來開大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和尚廟吃齋念=佛,空度余生。小和尚早晨開大門,一年四季,天天如是。
“哇哇哇......”
說來也怪,西臺院面對大馬路,隔壁紡織廠的工人早班交接來去自由。
她,沒發出半點響動。小和尚剛打開寺廟大門,她哇哇大哭。我去,嚇得小和尚遁聲而來。他來到石獅子邊上,才發現一個嬰兒被人用抱被裹得嚴嚴實實,放在地上隨著不停地哭聲,左右搖擺。
不容分說,小和尚抱起嬰兒,直奔方丈寢室。
“師傅,師傅,你快來看啦,我在大門口石獅子下撿到一個嬰兒。”
小和尚搖晃著,盡量不使嬰兒哭出聲。老和尚漫不經心從寢室走出,他掐指一算,雙眉舒展。“呵呵,如果我沒算錯的話,是那個蘇姓人家送過來的吧。是我讓她留下孩子,這道難題當然交由我佛來解,哈哈哈......”
方丈穩誠,掐指一算,從容地接過小和尚手里嬰兒,微笑著,走進自己房間。
小和尚有些懵逼:奇怪了,師傅怎么知道這孩子是蘇姓人家送到和尚廟的呀?都說不是別人尷尬,那尷尬的就是自己。見著師傅抱著嬰兒面帶喜色,小和尚匯智有點懵圈。
怎么樣想不明白,師傅什么也沒問,什么也沒說,也沒對他吩咐什么,抱起嬰兒走進自己房間。一切,酷似盡在老和尚意料之中,小和尚能不為之莫名驚詫才怪。
老和尚抱走蘇曉蕾,看了蘇云飛寫在紙條上的生日時辰,唯恐收養之人故意違背親生父母意愿,他從自己脖頸取下佛珠,給蘇曉蕾戴在脖子上。老和尚戴過的物件贈送與人,那可是代表著開光之后的修行之物。
比任何一種護身符還要精貴。
吉星高照,紅日當空,正值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
這一幕,確巧被謝和平的公公婆婆看在眼里。老和尚開始自己于這位女孩子緣分記載,除了送小姑娘佛珠之外,老和尚取來筆墨紙硯,揮毫寫下尋親啟示。
“蘇曉蕾,女,八八年四月十一日,農歷三月初六。出生三天被遺棄在我西臺院和尚廟,出家人,老和尚不打誑語,十有八九因一胎制拋女求男,無可厚非。求丁,乃為炎黃子孫宿命,老和尚不去妄加評論。
繼續閱讀
寫出告示,只為出生三朝姑娘征求有緣人。因和尚廟不適宜收養女童,敬請施主見諒。左右搖擺不定者被判無緣,請勿擾。西臺院方丈,穩誠求助。”老和尚穩誠,收起筆墨紙硯。
仔細閱覽告示,微笑著將紅紙黑字收卷。走出寢室對著房門外等候發落的小和尚命令道:“匯智徒兒,來來來,給為師將此告示張貼寺廟大門口,有人問而不答,靜待有緣人來訪,方可帶人進來見為師。
切記切記,閑雜人等休得搭訕。充耳不聞,不為所動。”
老和尚再三交代,小和尚連連點頭:“是,師傅!”
匯智從師傅手里接過告示,雖方丈穩誠手寫,一字難求。老和尚穩誠曾在東海市市長邀請下,為市中心世貿大夏潑墨揮毫題名。一般人,不為金錢物質所動,穩誠拒絕任何商業性邀請,絕不出山。
市長親自驅車前來,穩誠豈能傲慢無禮,不情之請難以拒絕,不如逢場作戲,以揚佛家虔誠。匯智靜觀一個上午,路過閱讀告示的人絡繹不絕。知道棄嬰乃為女孩,搖頭嘆息離開的人,幾乎沖著男孩前來。
是世俗重男輕女觀念欲蓋彌彰,還是因嬰兒生理缺陷遭遇親人拋棄,奇葩猜想聽得小和尚匯智啼笑皆非,卻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