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忙著處理緊急軍情,雖然并未對外公布、胡善祥更是勒令當日在場的宮人們不許胡亂議論,但還是陸陸續續有人得到了風聲,紛紛猜測起所謂的“緊急軍情”究竟是什么。
不久后便有人解答了所有人的疑惑,這個人正是英國公張輔。
平日里宮城一到時間便會落鎖下鑰,除了皇帝,誰都不能在入夜后打開城門,可壬戌當晚,英國公張輔卻忽然夜半入宮,顯然是有十萬火急的事情,否則以這位老臣的心性,絕對不會貿然做出這樣失禮的事情。
果不其然,漢王朱高煦在樂安以“靖難”為由發布檄文、起兵造反,不僅如此,竟然還派遣了漢王府的官員入京游說張輔,讓他在京城作為內應,響應造反。
乍一聽這位傳說中英勇善戰的漢王要造反,人們都難免有些擔憂,畢竟這位可是當初跟著太宗爺一起靖難的,也算是有赫赫戰功,軍中人脈無數,這國家剛剛安定了二十年,恐怕又要大亂了。
城外的百姓如此,更不用說皇宮內了。如今在順天的宮人們也有見過當初靖難的陣仗的人,知道一旦對方攻入皇城,他們這些宮人比誰都慘。
好在身為皇后的胡善祥安定人心,嚴令申斥,禁止宮人們以訛傳訛,加上還有張太后這尊大佛坐鎮,盡管宮人們心中仍舊惶恐,但也不至于作祟。
朱予煥每日仍舊照常忙自己的事情,但知道這些宮人們的惶恐,還是忍不住感慨他們實在是太看得起朱高煦了。
她曾爺爺朱棣裝瘋賣傻、韜光養晦那是少數,朱高煦要是真能效仿,早就出兵了,還用等到今天?
更何況他竟然還真以為自己能說服張輔跟著一起造反……
順天內有團營調度,張輔若是起兵,他第一個人頭落地,人家忙著讓自己的兒子修養身體、繼承爵位呢。不過這消息一傳出來,恐怕坊間難免有些流言,傳聞英國公和漢王朱高煦確實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往來,也不知道朱瞻基對此究竟持什么態度。
朱予煥是知道歷史的淡定,而朱瞻基則是早就料到有今日的淡定。
他早在幼時便已經知道自己這位二叔的野心,遲早會有造反的一日,先前父親還在位的時候不敢造反,無非是擔憂自己既沒有名分、又沒有民心,所以才一直“安分守己”。而前不久他剛大張旗鼓地送燈入京,還上疏提出各種意見,無非是想為自己博一個賢名,至于名分,這篇痛斥當初維護先皇登基的夏原吉等人的檄文便是證明自己的正統性。
不過與其說他是早就料到,倒不如說他有意推朱高煦一把,好讓他早些爆發。
這種跳梁小丑,讓他繼續在樂安蹦跶實在是礙眼,不如想個辦法將他軟禁起來,最好是放在他的眼皮子地下,也讓他感受一番當初他和父親如履薄冰的痛苦煎熬。
雖然朱瞻基心里門清,但面上的功夫還是要做的,因此朱瞻基先是派遣中書官侯泰前去樂安問詢朱高煦是否真的要謀反,待到侯泰趕回京城,見他那副唯唯諾諾不敢言的樣子,朱瞻基便能猜到朱高煦大概率說了許多大逆不道的話。
朱瞻基對于這位二叔的品行再清楚不過,但見侯泰這般樣子,加上錦衣衛很快呈上侯泰也和漢王朱高煦有往來的情報,縱使朱瞻基早就知道有不少官員都和這位出手闊綽的叔叔有來往,但連自己派遣去勸說朱高煦的人都和他有來往,朱瞻基自然是勃然大怒,將侯泰罵了個狗血噴頭。
朱瞻基還本著要放朱高煦一馬的想法,朱高煦卻絲毫沒有任何危機感,甚至還敢給各個公侯大臣寫信,斥責他們明知道“奸臣當道”,卻絲毫沒有“為國為民之心”,反而“將錯就錯”、“奴顏婢膝”,話里話外的意思是滿朝文武沒有一個好東西,先皇和如今的陛下昏聵無能。
這些大臣們本就沒有站在朱高煦那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