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軌道建設區域,巨型太空港的主骨架在真空中延伸。數百臺建設機器人沿著框架攀爬,噴射的金屬液體在接觸點迅速凝固,形成堅固的結構連接。工程總監趙建站在臨時控制中心,通過全息投影監控著這個龐大工程的進展。
"主框架完成度達到67%,"結構工程師楊構分析著實時數據,"量子應力檢測顯示所有節點都在設計參數范圍內。自修復納米材料已經開始工作,可以自動補強薄弱部位。"
這座太空港采用了全新的模塊化設計,能夠根據需求不斷擴展。每個停泊區都配備獨立的能源系統和生命維持裝置。
"能量分配網絡上線,"能源主管陳能調試著系統,"暗物質反應堆輸出穩定,12個能量節點全部激活。重力場發生器開始預熱。"
李遠方通過量子鏈接監控著整個建設過程。這座太空港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停泊設施,更是人類邁向深空的重要基地。其中融入了大量Ancient文明的先進技術。
"納米建造單元展現出異常特性,"材料學家王材驚訝地指著監測數據,"它們正在進行自發的結構優化,建造效率比預期提高了300%。"
突然,能量監測系統發出警報。第三能量節點出現不穩定波動,影響到周圍的建設區域。
"檢測到能量諧振,"物理學家張波迅速定位問題,"三號節點的量子態出現偏移,可能導致連鎖反應。必須立即調整。"
守護者的數據流立即接入系統:"警告:能量節點異常可能影響空間結構穩定性。建議啟動緊急隔離程序,重新校準量子態。"
工程團隊立即采取行動。這種高能量設施的任何故障都可能造成嚴重后果。時間爭分奪秒。
"啟動備用控制回路,"系統工程師劉控快速操作,"隔離受影響區域,重新分配能量流向。量子穩定器已經就位。"
建設機器人改變了工作模式,開始加固受影響的結構。這些智能單位能夠自主判斷威脅等級,執行最優的應對方案。
"結構應力開始回落,"監測員林測報告,"納米材料展現出極強的適應性,正在主動強化受損部位。"
第一個停泊區已經接近完工。巨大的環形平臺能夠同時容納十艘星際巡航艦,配備了完整的維修和補給設施。
"對接系統測試開始,"停泊控制員孫泊操作著模擬程序,"自動導航光束校準完成,磁力捕獲裝置正常。可以進行實船測試。"
一艘試驗艦緩緩駛向停泊區。這將是對整個系統的第一次實際考驗。每個細節都必須完美運作。
"測試艦'曉光號'請求對接,"通訊官王波確認,"已傳輸飛行參數,自動對接程序啟動。"
控制中心的設備持續運轉,記錄著這個歷史性時刻的每一個細節。工作人員們屏息凝神,注視著即將完成的首次對接。
星際文明之光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