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月轉運中心的主控室內,巨大的全息投影精確顯示著首條地月通道的建設進度。這條采用Ancient文明技術打造的空間隧道將徹底改變地月交通模式。項目總工程師楊空站在控制臺前,密切關注著每個建設節點的實時數據。
"空間錨定裝置已經就位,"位置專家陳錨操作著定位系統,"量子坐標鎖定誤差小于10的負15次方米。12組超導磁場發生器同步運轉,空間結構開始出現預期扭曲。"
李遠方通過量子感知直接連接整個系統。在更高維度的視角下,他能清楚地看到空間結構正在被精確操控,形成一條穩定的跨空間通道。
"暗物質注入啟動,"能源工程師王能檢查讀數,"反應堆功率穩定在95%,能量轉換效率達到99.99%。空間扭曲場正在形成,曲率達到預期值的80%。"
監測屏幕上,空間通道的輪廓逐漸顯現。這是一個精確控制的空間變形過程,需要數千臺設備的完美配合。
"引力場補償器全部在線,"引力專家錢引報告,"局部引力波動控制在萬分之一以內。空間結構保持穩定,沒有發現撕裂風險。"
突然,某個區域的空間曲率出現異常波動。監測系統立即發出警報,空間穩定性指標開始波動。
"A7區檢測到量子漲落,"監測員林測緊急匯報,"空間曲率超出安全閾值15%,可能導致通道結構不穩定。需要立即調整。"
守護者的數據流即刻接入:"警告:檢測到空間結構紊亂。建議啟動創建者的空間修復程序。同時準備緊急封鎖預案。"
技術團隊立即行動起來。這種精密的空間工程不允許有任何差錯,每個參數都必須保持在嚴格的限定范圍內。
"量子穩定器啟動,"物理學家吳穩快速操作,"正在輸入修正參數。空間曲率開始回落,結構正在自我修復。"
同時,工程機器人編隊已經移動到異常區域。這些特制的機器人能夠在扭曲的空間中工作,執行必要的修復任務。
"修復單元就位,"機械主管張機確認,"納米級空間修補開始。預計10分鐘內可以恢復正常結構。"
深空監測站持續掃描整個工程區域。任何微小的異常都可能預示著潛在的危險。
"引力波觀測正常,"觀測主管劉觀報告,"沒有檢測到異常的空間波動。通道結構保持穩定。"
工程隊繼續推進建設工作。每一段通道都需要精確的空間調制,確保穿梭器能夠安全通過。
"第三段通道開始構建,"結構工程師趙構通報,"使用了改進的量子編織技術,可以提升通道穩定性30%。工期可以提前48小時。"
控制室內的量子計算機高速運轉,處理著海量的監測數據。人工智能系統不斷優化建設參數,確保最高的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AI優化方案生成,"系統專家朱智報告,"新的施工序列可以減少40%的能量消耗,同時提升結構強度15%。建議立即采用。"
通道內部,第一臺測試穿梭器正在進行無人試驗。這臺采用了量子導航技術的飛行器將驗證通道的安全性。
"穿梭器狀態正常,"測試主管孫試匯報,"速度穩定在0.1倍光速,空間補償系統工作良好。預計5分鐘后完成首次穿越。"
所有人都屏息關注著這次關鍵性測試。穿梭器的每項數據都通過量子通訊實時傳回,記錄儀不停閃爍。
"通道穩定性指數保持在95%以上,"分析師周析確認,"穿梭器周圍的空間結構完全符合設計參數。傳感器沒有發現任何異常。"
測試穿梭器順利完成了首次地月往返。這標志著地月通道的核心技術已經完全掌握,人類即將進入一個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