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晏成嘴里喃喃道:“建寧侯……崔哲……崔用……”
突然他停在原地,眼睛亮了起來,“我知道了,怎么沒想到這一點。”
李奉連忙問道:“還請公子解惑。”
唐晏成沒有說話,而是快速的思索了一遍,這才寒聲道:“哼,原來如此,這個董如玉真該死!”
李奉暗暗想到,難道是因為安陽公主的原因么?
唐晏成看看李奉,這才解釋道:“你不用亂猜,此事的關鍵其實在于董如玉的身份。他可是建寧侯,是勛貴的一員,怎么能跟文官集團的崔哲過往如此親密呢?”
李奉這才反應過來,“對,對,屬下一直把他也當成一名普通的官吏了,忽略了他真正的身份。”
勛貴和文官不說天然對立,起碼也是互相瞧不上。
在勛貴們看來,這大梁的天下都是自己祖上,跟隨太祖皇帝出生入死才打下來的。每一寸的大梁土地,都有勛貴先輩們流下的血汗。
可你們這些文官做了什么?
憑什么現在由你們做主,還要對勛貴指手畫腳?
手里有了筆桿子就能吆五喝六,也不想想你能站在奉天殿,都是因為勞資們的祖上!
可在文官們看來,這些勛貴簡直就是國家的蛀蟲。我們承認開國的勛貴為大梁的建立付出了很多。
但朝廷也沒有虧待他們啊?不但高爵厚祿,還可以封妻蔭子,代代相傳,還想怎么樣?
再說了,你看看朝廷現在的勛貴都是什么樣?一個個除了斗雞走馬、游手好閑外,給朝廷做了什么貢獻?
不說全是草包,但絕大部分也都是“玩胯”子弟。憑什么身居高位,享受朝廷的供養?
要知道文官若想出人頭地,那是要寒窗苦讀,搏命科舉的。哪一個不是人中龍鳳,就算如此才有幾個人能有幸位列朝班?
所以勛貴和文官兩個群體的對立,根本不是一兩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利益集團的對立。
可問題就出現在這里,建寧侯董如玉毫無疑問就是勛貴的一員,現在怎么會跟崔哲走動的如此頻繁?
唐晏成再聯系董如玉和崔哲的交往時間后終于發現了端倪。
兩人三次的見面時間都是在去年的年中和年底前。
那個時候,正是董如玉的老爹衛國公董山剛剛去世不久。
要知道董如玉只是衛國公的嫡次子,按理說他是沒有資格襲爵的,因為他還有一個身為嫡長子的大哥董如剛。
但這個董如剛卻在襲爵的關鍵時刻,表現的極為不智。按宣仁帝當時的圣旨里所說,就是行為輕佻,在父喪期間失德。
具體怎么輕佻,又是怎么失德,旨意里沒有明說。但既然已經能寫在圣旨里,就說明性質肯定很嚴重。
董如玉因此才能一腳踢開大哥,成功襲爵。
雖然爵位由國公降等到侯爵,但那也是憑空落下來的大餡餅,董如玉自然不會不滿意。
那他大哥董如剛又怎么會在關鍵時刻輕佻和失德呢?
聯系董如玉見崔哲的時間,合理推測一下,會不會是崔哲在里邊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
崔哲出手后,或真或假的一頓操作,將董如剛的名聲徹底搞臭。聯想到他搞臭唐晏成的手段,這種可能性非常大。
如果崔用此時再在宣仁帝耳邊吹吹風,那爵位自然就不會再考慮董如剛。
唐晏成之所以會如此推測,一方面是董如玉如果要自己搞臭董如剛,肯定也會有辦法,但能不能達到相應的效果很難說。
另一方面,如果宣仁帝不支持,就算董如剛名聲敗壞了,皇帝還可以直接將爵位削除,董如玉照樣兩手空空。
所以董如玉才會找到了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