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雖然已經繼位幾個月,但年號仍然沿用的是宣仁十二年,要到明年正旦之日才會使用李鴻的年號。
也就是說“宣仁”還能使用一個月,之后就將成為歷史。
李鴻的年號已經確定為“熙文”,這個年號確切說并不是李鴻定的,而是崔用幫李鴻定的。
李鴻曾私下抱怨,并不喜歡這個年號,但木已成舟無法改變。
每月一次的大朝會其實主要是一種官面形式,讓在京四品以上官員和勛貴等人,都有一個能夠面見天顏的機會。但在這種大朝會上,一般并不會討論具體的國政大事。
想想也就知道,數百人擠在一起,嘰嘰喳喳,如何討論?離的遠的人,連皇帝說了什么估計都聽不清楚。
朝廷大事都是小范圍討論后決定的,往往人越少,決定的事情越大。
人少就代表著機密。
比如最機密和重大的事就是皇位的傳承,此事就只有皇帝一個人能夠決定。
今日上朝的官員和勛貴也都是這么想的,按照禮節(jié)流程,按部就班。
文官以崔用為首站在左側,勛貴武官以保國公傅遠為首站在右側。當然文官的數量要大大多于武官。
坐在御座上的李鴻已經經歷過幾次這樣的大朝會,熟知流程。但今日卻似乎也隱隱有些激動。
當全部儀式完成之后,司禮太監(jiān)高聲道:“今日大朝,百官奏事!”
一般情況下,會安排好兩三個官員上報一些喜事,甚至是地方上出現(xiàn)的各種祥瑞,完事后也就可以散朝了。
但今日不等這些安排好的官員上報,卻聽一個聲音大聲道:“臣,奉圣命攝拱衛(wèi)司事周忠有本上奏!”
周忠本來身為太監(jiān),沒有資格在朝會奏事。但他現(xiàn)在只說拱衛(wèi)司的差事,根本不提御書房秉筆太監(jiān)的身份,就是要突出自己的官身,好爭取一個說話的機會。
即便如此,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所有人都齊齊看向說話之人,有些人已經感到今日的大朝會或許不會再平靜。
崔用心里也是一震,但他佇立朝堂多年,見慣大風大浪,早已處變不驚。雖然有所意外,但還是穩(wěn)如泰山。
保國公傅遠似乎也并不知情,微微抬頭看了一眼李鴻,隨即就等著周忠的下文。
不等司禮太監(jiān)說話,李鴻已經按捺不住,興奮的咳嗽兩聲,直接開口道:“周忠,你有何事,盡管奏來!”
周忠向前幾步,站到隊列最前,雙手將奏折高高舉起。
司禮太監(jiān)連忙上前將奏折接下,然后快步呈給李鴻。
李鴻裝模作樣的打開查看,所有人都在關注著李鴻的表情。
旁邊的方吉則是如墜霧中,心里知道李鴻和周忠肯定是合伙瞞過了他。
看到崔用投來的眼神,方吉也只好微微搖頭,示意自己也不知情。
李鴻看完之后,臉上已經恢復平靜,并沒有太多表示,只是開口道:“周忠,將你所奏之事向眾位愛卿通報一遍。”
周忠道:“臣遵旨!”
微微轉身面對眾臣,大聲道:“拱衛(wèi)司前些時日在查辦軍器監(jiān)丞韓秋一案時,發(fā)現(xiàn)有官員行賄的線索,于是順藤摸瓜,展開縝密偵查。通過這段時日的不懈努力,終于查實數名官員行賄受賄的事實?!?
在場之人已經在想到底是查到了誰?管他是誰,只要不是自己就行。至于周忠為什么要在大朝會上說起此事,一些人已經隱隱有了猜測。
周忠繼續(xù)道:“目前涉事的五名地方官員已經被緝拿到案。分別是慶陽知府呂鵬,來州知府沈北,青州鹽道提調副使金盛,以及吳江知縣鄒俊和平臺知縣苗度?!?
聽到這幾個名字后,在場之人大多松了一口氣,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