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劉備病逝白帝城之前曾經當眾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大部分人都認為這是先帝把廢立之權交給丞相,如果當今陛下不肖,就選取別的皇子代替,但是看過那本野史之后劉琰才明白感情還有另一種解釋:
“這娃能帶就帶,不能帶,丞相你就恢復本名,咱們老劉家接著干!”
事實上他甚至覺得這種解釋更符合當前形勢的發展,據說當初吳國孫仲謀想要稱帝的消息傳來的時候,雖然第一批收到消息的臣子們都群情激憤,但是陛下本人居然說出幾條理由表示認同孫權稱帝比較好,哪怕是脾氣最剛烈的董允都差點捏著鼻子認了。
結果丞相一開口就把這事兒否了,表示了漢賊不兩立的態度,如果孫權稱帝,那么孫權也是賊。
如果丞相只是丞相,那自然可以理解為丞相要維護陛下的尊嚴(哪怕陛下同意了),但如果丞相不只是丞相,那么他不同意的理由就很多了——身為上上任大漢的皇帝,他能同意么?他要是同意的話,大漢的臉往哪擱?天下心向漢室的人該怎么想?被孫吳坑死的先帝和關將軍該怎么想?
別忘了先帝真能通過使者了解現在的情況啊!
所以劉琰覺得此次東征水很深,他把握不住,但是這不妨礙他也想摻和一下。
畢竟此前劉琰覺得諸葛亮其實權力很大,而當今陛下雖然脾氣很好但也有些軟弱,主弱臣強的模式不利于國家長久,李嚴跟諸葛亮斗一斗也好,免得丞相一家獨大,但是如果丞相本來就姓劉,嗯,那就是家務事兒,既然是家務事兒,那他之前的擔憂就不是擔憂了,按照輩分沒準陛下還要叫丞相“皇兄”。
(實際劉備和劉協的輩分相比,劉協還要高些,不過這里采用了大家習慣的“劉皇叔”的說法)
這段時間他還研究了不少之前那本野史中的資料,甚至還從一些其他書籍和傳言中得到了印證,也讓劉琰感慨這野史果然夠野,但凡接受能力差點的人都看不下去。
而李嚴作為當時同樣看下去的人之一,也知曉劉琰所說的內容——不過他想的更多一些,畢竟當年諸葛亮曾經憤怒地表示“雖十命可受,況于九邪”,這話當年看來是丞相氣憤之下的極端發言,但是現在看來沒準丞相還真有資格說。
那既然如此,李嚴在北伐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自然就要想辦法趕緊立功洗刷自己身上的污點了,畢竟得罪丞相,丞相還可能寬宏大量相忍為國,得罪老劉家,老劉家脾氣可沒那么好。
所以這段時間他一邊調動江州兵協助水軍熟悉船舶一邊調派人手張羅軍糧輜重,他甚至有點后悔當初丞相讓人把新種送回成都的時候自己多嘴干啥,如果當時沒有多嘴,沒準新糧種下去早就豐收了,哪還用像現在這樣到處籌集糧草。
總之在一眾季漢官員的上躥下跳的努力下,這支東征懲戒軍在二月初才趁著已經開始充盈起來的江水出發,并浩浩蕩蕩殺向荊州。
丞相之前給懲戒軍定下的策略是水陸并進,攻打夷陵并制造出足夠的聲勢,不過在得知那艘大鐵船的存在后,諸葛亮還是到現場看了一眼,隨后建議可以依托這艘鐵船直接在長江上攻擊東吳的水軍,在吸引對方注意力的情況下再由水泥船和木船運送軍隊攻打南岸的公安——畢竟夷陵的位置其實不適合軍隊展開,而江陵城當年被關將軍修得跟鐵桶一樣,魏軍多次在這里碰得頭破血流,反倒是公安的城池沒那么堅固。
而且攻打北岸,南岸的吳軍很可能會來增援,但是攻打南岸,北岸的吳軍卻不好來援太多,畢竟更北方還有虎視眈眈的魏軍,如果北岸吳軍南下與漢軍對峙,那么魏軍肯定不介意去江陵逛一逛。
總之,就在張溫拜祭完秦宓的墓地并趕回武昌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