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3次。這可以防止關節攣縮和肌肉萎縮。
- 主動運動:當患者有一定的運動能力后,要鼓勵患者進行主動運動。像手指的抓握和伸展練習,從簡單的握拳松開開始,逐漸過渡到抓握小物體,如豆子、積木等;腿部運動可以先從床上的抬腿、屈膝做起,然后嘗試床邊站立、短距離行走等。每次訓練時間根據患者的體力而定,一般20 - 30分鐘,每天2 - 3次。
- 平衡訓練:站立平衡訓練可以先從輔助站立開始,讓患者依靠在床邊或借助助行器站立,雙腳與肩同寬,逐漸延長站立時間。之后進行無輔助站立和單腿站立訓練,提高平衡能力。這些訓練可以幫助患者預防跌倒,為行走打下基礎。
2. 語言訓練(如果存在語言障礙)
- 發音練習:對于有語言障礙的偏癱患者,要從最基本的發音開始訓練。比如,先讓患者練習張口、閉口、伸舌、縮舌等動作,然后進行簡單的元音如“a、o、e”的發音訓練,每個音重復5 - 10次,每天訓練3 - 4次。
繼續閱讀
- 詞匯和語句訓練:在患者能夠基本發音后,開始進行詞匯和簡單語句的訓練。可以使用圖片、卡片等輔助工具,讓患者看著圖片說出物品的名稱,或者將詞匯組合成簡單的句子,如“我要喝水”“我想去廁所”等。訓練時間和頻率根據患者的狀態靈活調整。
3. 吞咽訓練(如果存在吞咽障礙)
- 口腔肌肉訓練:通過吸吮、鼓腮、咀嚼等動作來鍛煉口腔肌肉。例如,讓患者用吸管吸食濃稠的液體,如酸奶,每次吸食5 - 10毫升,每天3 - 4次;或者進行鼓腮訓練,讓患者鼓起臉頰,保持5 - 10秒后放松,重復10 - 15次。
- 吞咽功能訓練:可以使用冰棉棒刺激患者的咽喉部,誘發吞咽反射。具體方法是用蘸有冰水的棉棒輕輕刺激患者的軟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讓患者做空吞咽動作,每次訓練重復10 - 15次,每天2 - 3次。
二、中醫調養
1. 針灸推拿
- 針灸:通過針刺穴位來調節氣血運行和臟腑功能。例如,選取患側的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等穴位。每次留針20 - 30分鐘,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可適當運用補法或瀉法,每周進行3 - 5次。針灸能夠改善肢體的血液循環和神經功能,促進康復。
- 推拿:對偏癱肢體進行推拿按摩,手法包括揉、滾、按、拿等。從肢體近端向遠端按摩,以放松肌肉,促進血液循環。比如,用揉法按摩肩部肌肉,然后用滾法從手臂外側滾向手腕,每次按摩20 - 30分鐘,每天1 - 2次。推拿可以緩解肌肉痙攣,減輕疼痛,增強肢體的靈活性。
2. 中藥調理
- 內服中藥: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和體質,中醫會開出相應的方劑。如果患者是氣虛血瘀型,表現為肢體軟弱無力、面色萎黃、舌淡紫等癥狀,可服用補陽還五湯。方劑中的黃芪補氣,當歸、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以改善患者的氣血運行。一般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具體療程根據病情而定。
- 中藥熏洗:將一些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功效的中藥,如乳香、沒藥、紅花、伸筋草等,煎水后對偏癱肢體進行熏洗。水溫保持在40 - 50攝氏度,每次熏洗20 - 30分鐘,每天1 - 2次。這種方法可以通過皮膚滲透,使藥物直達病所,改善肢體的血液循環和關節活動度。
三、心理調適
1. 患者自身心理建設:偏癱患者往往會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患者要積極面對疾病,接受自己的身體狀況。可以通過聽音樂、看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