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好,我是我從后勤農場那里要來的種子,你是不知道,這是在山溝里發現的新品種,長成后比以前的南瓜要大上好多呢。對了,我這回來,還給你們帶來了一些土豆還有蘑菇菌種。
這土豆也是新品種,比現在的土豆要大上不少,你們找一些資深的教授問問,看看怎么留種,我帶得不少,你們可以拿出一部分來留種,明年種上。還有蘑菇,我們單位已經試種過了,要是伺候好了的話,幾個月就可以出收獲。
我在京城聽見一些小道消息,說是明年可能還會受災,為了以防萬一,還是早做打算。多備些糧食,有備無患。沒出事兒最好,可萬一出事兒了,咱們手中有糧,也就有了底。”
孟凡模棱兩可地說道,他可不敢信誓旦旦地說明年一定有災,不僅是明年,后年還有,直到大后年才開始逐漸恢復正常。他可不敢跟有的小說里的主角一樣,回到了抗戰時期,對手下說,
“在我這里干八年,就放你們走。”
-_-||
“雖然很是不想承認,但是我們幾個也都私下有過交流,對明年的看法也都不看好,暗地里也都做了一些準備。你就放心吧,這些孩子,他們的父母為了國家犧牲了,他們的血脈我們一定幫著傳承下去。”
院長面色有些沉重地說道。
“實在是撐不住了就聯系我,我現在還是有些能力的,不說別的,給你們找一些糧食過來應應急還是沒問題的。不要擔心我,相比他們,我還是很幸運的,在京城有父母的戰友幫著,比他們強多了。
你們也不要死撐著,你剛才也說了,要幫著那些前輩把血脈傳承下去。大人少吃一點兒還可以,可是孩子不行啊,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時候,總是吃那些代糧可不行。”
孟凡想了想,認真地看向院長。
說到這里,說一個小知識點吧。代糧可不是只有大眾所熟悉的草根樹皮而已。
早在49年就有指示:
“要動員群眾省吃儉用,生產備荒,預先將一切可食的代食品如樹葉、野菜等大量儲存,以備來年渡荒之用。”
可見,遇到災年,群眾早已有采集代食品的習慣,政府部門也是將之作為動員群眾生產自救的一項重要措施。
除此之外,還有53年的:
“號召災區人民普遍利用隙地多種早熟的和多產的作物如瓜、菜、薯類等并收集野菜等代食品,以備秋收前青黃不接時食用。”
60年上面也曾經下達過指示:
“目前秋去冬來,大部分地區農作物已經收獲完畢,稈葉即將干枯,樹葉已經開始或即將枯黃下落,各地必須更大規模地發動群眾,抓時機,搶時間,迅速地將那些可以制成代食品的樹葉、草葉和野生植物盡可能采集起來,把那些可以制成代食品的秸稈和植物盡可能地保存下來,不要燒掉,并且有計劃有步驟地制成各種代食品。”
當然,這些都是孟凡前世了解的信息,至于為什么了解,那只能說是獵奇罷了,我才不會告訴你們是為了水字數呢。
還有就是,樹皮不是直接吃的,得經過一系列的加工才行。就拿北方常見的榆樹來舉例,既然榆樹皮可以吃,那么榆皮該怎么處理呢?
剝下樹皮后,首先要把最外面的那一層粗皮剝下來,這層皮太硬了,不適合吃,即使想吃,也嚼不動啊。
剝去外面較硬的樹皮后,取出剩下的里面的“軟皮”,然后曬干后切成小塊,碾碎之后,再放入石磨中磨成面粉。
榆皮磨成面粉之后,也不是立即就能吃的,因為榆皮中含有大量的纖維和粗纖維,這些粗纖維很難消化,需要用篩子把大的顆粒雜質篩掉,這樣才能得到細膩的榆皮面。
最后,再把榆樹面和白面或棒子面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