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看官,上回書說到蜀漢與曹植代表的魏國在鄴城會盟,圍繞正統和領土問題達成協議,但其中暗藏玄機。東吳孫權得知后先是遣張溫出使蜀漢詢問結盟意圖,后又嘗試聯合司馬懿攻打曹植控制的揚州,均未成功,便準備趁蜀魏聯軍進攻司馬氏時偷襲徐州。而此時,荊州在龐統和費祎治理下繁榮昌盛,太史慈父子與孫紹聽聞可能要應對東吳偷襲,嚴陣以待。
話說歲月如流,各方勢力在明爭暗斗中,時光悄然滑至十月下旬。此時,蜀國與曹植的聯軍依既定方略,對司馬氏掌控的偽魏政權發起了凌厲攻勢。
諸葛亮運籌帷幄,命趙云、文鴦率領以速度著稱的飛影騎,如一把銳利的楔子,斜插至安平郡與濟南國之間的歷城。飛影騎的馬蹄揚起陣陣塵土,他們如疾風般馳騁,迅速切斷了安平與濟南之間的聯系,恰似截斷了敵軍的血脈,令其首尾不能相顧。
而張飛、徐質則統率大軍,一路氣勢磅礴地向北進發,目標直指安平郡。大軍行進之時,軍旗獵獵作響,宛如一條奔騰的巨龍,向著安平郡碾壓而去。諸葛亮自己則與楊再興穩坐鄴城,以防偽魏政權趁機偷襲,守護著聯軍的后方防線。
再看曹植這邊,亦是積極配合。曹植派出曹仁、曹洪等能征善戰的將領,率軍在魯郡與濟南國之間的隱蔽之處設伏,準備在關鍵時刻給予敵人援軍致命一擊,與蜀軍的行動相互呼應,協同作戰。只是,曹植麾下兵力本就有限,如今又得分兵駐守兗、揚兩地,曹仁、曹洪率軍出征后,曹植身邊更是僅余數千人馬,面對濟南國的堅固防線,實在是難以發起正面強攻,局勢一時陷入僵局。
正當曹植為此愁眉不展之際,素有智謀的大司農桓范向他進獻了一條妙計。
桓范言道:“陛下,濟南國如今乃是曹楷的封地,曹楷手握數千國兵。若能由太子親自前往勸降曹楷,讓他在城內舉事,吾等便可里應外合,一舉拿下濟南國。”
曹植聽后,微微皺眉,心中雖覺此計可行,但又擔心曹芳的安危。畢竟曹芳是他最為疼愛的子侄,他實在不愿讓曹芳涉險。于是,曹植想另尋一位可靠之人,攜帶自己的書信入城勸降曹楷。
桓范深知此事的關鍵在于曹芳,見曹植如此安排,急忙苦勸。他向曹植分析其中利弊,指出曹芳與曹楷的兄弟之情是勸降成功的關鍵因素,其他人恐難勝任。在桓范的再三勸說下,曹植無奈,只得命人喚來太子曹芳,將桓范的計劃告知于他,并詢問其意愿。
曹芳聞聽此計,沒有絲毫猶豫,當即應下。自曹植在禪讓大典上冊立他為太子后,群臣私下多次勸說曹植改立子嗣,但曹植始終不為所動。曹芳深知自己在群臣眼中地位微妙,此次行動,他一方面存著改變群臣看法的心思,另一方面,他也實在不忍心看到兄長曹楷與三叔曹植兵戎相見,于是毅然決然地接受了這個危險的任務。
曹植雖為曹芳的勇氣感到欣慰,但作為長輩,對曹芳此行的安危憂心忡忡。為保曹芳安全,他特意挑選了典滿、許儀、張虎三人,此三人皆是忠勇之士,讓他們陪同護衛曹芳,曹植心中安心不少。
且說那曹楷,身份頗為特殊,乃是曹操與卞氏所生的第二子任城王曹彰之子。曹彰育有二子,其一便是這曹楷,其二便是那如今的太子曹芳。當年曹彰在府邸薨逝后,曹楷承襲父位,徙封中牟王。可年初之時,曹楷因私自差遣自己的屬官到中尚方(宮廷制作御用器物的官署。)制作違禁物品而獲罪,被削去縣二千戶,隨后徙封為濟南王。
曹芳一行人數十人,喬裝成馬隊客商,巧妙地混入濟南城中。進城之后,他們先尋了一處隱蔽之地安頓下來。接下來的幾日,他們小心謹慎地四處打探消息,試圖尋找接近曹楷的機會。
經過一番周折,曹芳、典滿、許儀、張虎四人費盡心思,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