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看官,上回書說到楊再興與諸葛亮商討了鐘會之事和利用東吳局勢之計劃,之后楊再興又開始操心兒子繼祖的培養問題。同時,蜀漢內部局勢復雜,各方勢力平衡發展,人才的培養和任用對蜀漢未來至關重要。 幾日后,正值休沐,楊再興再次前往拜訪諸葛亮。楊再興遞上拜帖后,便隨著下人往書房走去。此時,書房內傳來諸葛亮溫和的聲音,原來是諸葛亮正在教導諸葛瞻。 楊再興放輕腳步,來到書房門外,沒有立刻進去,他也想學學諸葛亮的教導之法。 只見書房里,諸葛瞻正端正地坐在書桌前,目光專注地看著父親。諸葛亮拿起一本《論語》,微笑著問諸葛瞻:“瞻兒,為父問你,《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學’字有何含義?” 諸葛瞻眨了眨眼睛,稍作思考后回答:“父親,孩兒覺得‘學’就是獲取知識,像吾等從先生那兒聽講、從書卷中從而知曉世間萬物的道理?!?/br> 諸葛亮聞言微微點頭,眼中露出贊許道:“那‘習’字呢?” 諸葛瞻自信地回答:“‘習’是溫習、實踐,學了知識后要時常溫習,還要在生活中運用,這樣才能將之真正掌握?!?/br> 諸葛亮又翻了幾頁,指著“君子不器”問道:“此句是什么意思?” 諸葛瞻立刻回答:“父親,這是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有一種用途。君子應當博學多才,心懷天下,能應對各種情況?!?/br> 諸葛亮笑著又問道:“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呢?” 諸葛瞻清脆地說道:“就是說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吾之老師。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吾等要善于發現他人的長處并加以學習?!?/br> 接著,諸葛亮把書卷放到一邊,鋪開一張地圖,指著一處地形問:“瞻兒,若此處有敵軍來襲,汝該如何應對?” 諸葛瞻眉頭微皺,認真思考了一會兒后說道:“父親,孩兒認為,首先要派斥候前去探查敵軍的數量、裝備和動向。若此地地勢險要,有山谷或叢林,可設伏兵;若是平原開闊之地,可依據附近的城池或營寨堅守,同時派人向周邊求援。” 楊再興在門外聽著,心中暗暗稱贊。這孩子不過八九歲,回答得如此流暢,他看著眼前聰慧的諸葛瞻,很難將其與記憶中那個日后戰死在綿竹城外的悲壯身影聯系起來。 諸葛亮考較完,一抬頭,看到門外發呆的楊再興,便笑著把他請了進來。諸葛瞻乖巧地向楊再興行禮:“瞻兒見過振武叔父。”隨后又向諸葛亮行禮告退:“父親,孩兒告退,去溫習功課了。”諸葛亮點頭,慈愛地看著他離開。 楊再興看著諸葛瞻離去的背影,對諸葛亮夸贊道:“丞相,瞻兒如此聰慧,真是天賜佳兒啊,日后必成大器,丞相后繼有人啦。” 諸葛亮卻長嘆一聲,眼中閃過一絲憂慮。楊再興不解,問道:“丞相為何嘆氣?這孩子如此出色,您應該欣慰才是。” 諸葛亮憂心忡忡地說道:“瞻兒自幼聰明伶俐,吾擔心他過于早熟,如同那還沒成熟就被摘下的果子,雖看著光鮮,卻經不住風雨,反而難成大器。” 楊再興恍然大悟道:“丞相是擔心瞻兒步了那諸葛恪的后塵?” 諸葛亮點頭:“諸葛恪自幼才名遠揚,可如今……唉,我不得不為瞻兒的未來擔憂啊?!?/br> 楊再興寬慰道:“丞相,有您親自教導,必不會如此。您定能引導瞻兒走上正途。” 諸葛亮苦笑道:“正因如此,吾才更要謹慎。吾正打算將瞻兒交由他人教導?!?/br> 楊再興十分驚訝:“為什么?丞相親自教導豈不是更好?” 諸葛亮緩緩說道:“吾并不希望瞻兒能繼承吾之衣缽。大漢有一諸葛亮便夠了,若瞻兒學了吾七八分本事,對大漢未必是好事。如今蔣琬、費祎、姜維等都出自吾門下,日后瞻兒出仕,恐影響
第230章 為子覓師訪丞相,皇室憂心育賢良(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