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每道影子了……
而這? 其實就是《哈利-波特》吸引人的關鍵。
當從未看過書籍的觀眾們覺得這些演員可愛,覺得這些演員和自己曾經的經歷或者當下的經歷很像時,那有趣的魔法世界,才有發揮的空間。
有道是萬丈高樓平地起。
如果沒有這些特性分明的家伙抓住了觀眾的心,那所謂的場景還原? 不就是個笑話嗎?
因為只有先喜歡,才會后深究。
而若是不深究? 誰又能發現,神秘而又寂靜的霍格沃茨里充滿著無數秘密?
誰又會得知? 莊嚴肅穆的餐廳里誕生了無數大拿?
誰又能知曉,詭秘的地下室里埋藏著凄美的故事?
誰又會期待? 各個角色在照厄里斯魔鏡時的真實狀態?
雖說在視效剛剛興起的時代? 再爛的電影也能拿到超高的票房? 但想要從單一部數上的成功變成系列上的成功,那考究的,依舊是一些大眾并不關心但卻喜歡的細節。
如果埋頭堆視效就能成功,那么《古墓麗影》拿不到《哈利-波特》的票房那才是奇葩!
《珍珠港》打不破《泰坦尼克號》的票房記錄才是悲劇!
《侏羅紀公園》也就不會越拍越拉垮了!
所以說,即便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哈利-波特》系列的完成度還有待提高,因為它的節奏、運鏡和剪輯都可以變得更好,但在創作者的眼里,這其實就已經夠了。
畢竟……
電影,從來就不是拍給小部分影評人和評委看的!
甭管是商業也好拿獎也罷,它最后都是要被推入市場,尋求認同的!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在專業人士才能看的明白的運鏡、剪輯上下功夫,不如把時間花在觀眾更喜歡的賣點上,而等傻乎乎的羅恩下著巫師旗,哈利與小海貍一前一后的給他加油鼓勁時,這個無數成年人會覺得假的場面,依舊能讓觀眾看得十分感動。
最后,哈利大戰伏地魔,那用雙手捍衛和平的舉動的確有些浮夸,但……
也同樣熱血啊!
因為炫酷的特效不是觀眾此刻需要的東西!
現在他們眼里能瞧見的,只有孩子們的友誼、勇氣和決心!
“嘩嘩嘩!”
“嘩嘩嘩!”
當燈光重新亮起時,午夜場的觀眾席頓時就騷動起來,紛紛歡呼議論。
“史蒂文真的太厲害了!里的消失玻璃竟然被他還原了!哈利和蛇交談那一幕我以為會被制作團隊刪減掉,因為讓十幾歲的孩子和蛇接觸實在是太危險了,但沒想到他們真的把達力丟進去了!這實在是太讓我驚喜了!”
“對對對,還有對角巷!海格拿粉色的雨傘敲擊磚塊時,那驟然出現的巫師世界都把我給嚇到了!我當時和哈利一樣在感慨!實在是太奇妙了!”
“嚇到了?難道你不覺得很可愛嗎?海格用粉色雨傘啊!少女心啊!”
“還有分院帽!還有分院帽!哇!那個視效做的實在是太好了!尤其是哈利戴著它念叨時!那嘟囔的樣子實在是太可愛了!我太喜歡他了!”
“Oh!你們難道不覺得,最后伏地魔和奇洛教授同用一個身體的模樣實在是太恐怖了嗎?剛出場的時候直接就把我給嚇到了!”
“啊啊啊啊!我還以為就我一個人被嚇到了呢!沒想到你們也是?”
“以前我們在發現別人不長眼時,我們都會吐槽別人的眼睛是不是長在腦后,現在好了!以后我們可以直接說,你是不是被伏地魔上身了!”
“哈哈哈~那不就是四只眼了嗎?”
“對對對!還是被碰兩下就崩毀的四只眼!”
聽著那紛紛擾擾的對話,沒有心思參與其中的羅蘭牽著媳婦走出了影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