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今日就為這事,焦頭爛額。又怕其他地方引起連鎖反應,還好錢荒不是第一次發生,大家都知道原因癥結。
銅板錢荒,多是以下三種因素造成。
其一宋國商業發達,伴隨幣值穩定。一文錢,就是一個銅板,含銅七成左右。
這樣銅板本身就含有價值,比如,十枚銅板,化為銅水,得銅一兩,再鑄成銅器,忽略手工價值,可賣到五六十文左右。如此輕易,獲利四五倍!所以私溶銅板者眾多,宋國也一直打擊。但是這種方式簡單,隱蔽性極強,又無法杜絕銅器。自然防不勝防。
其二宋國工業,在此時期,領先世界。鑄造的銅板,硬度高,耐磨損;形制規整、字跡清晰,銅制致密。而且很少有砂眼、氣孔、縮孔等缺陷。品質優良,保證了銅錢的市場信譽。如此優勢疊加,宋國銅錢也成其他國家的喜愛,并用以商品交易。形成事實上的通行貨幣。
元國,齊國,大理,還有東瀛,高麗,甚至歐洲都喜歡使用宋國銅錢。
這使得銅板本身演變成,具備了商品屬性。許多異域海商帶著滿船商品而來,再帶著銅錢回去,比直接帶貨物還賺得多。因為銅板體積小,價值高,占地面積少。甚是劃算。
宋國銅板因此外流。
而海商交易,為了避稅。加之海商很多其實也是海盜,本能上也想遠離官府。所以,海商私下交易,官府難尋,難禁,難查。銅板外流也是屢禁不止。
其三儲蓄,漢人以節儉為美德,比如賺九文,就會存五文。一千文為一貫,能兌現一兩銀。
普通老百姓存不了許多。多是只能存儲銅板。天長日久,百姓數量又多,幾千萬百姓,一人存一點,就是天文數字!還有些大戶人家庫房里更是堆滿銅板,屯銅板比存銀保值,使用起來,打賞下人也方便。而且如果化銅還有套利機會。所以,市面流通的銅板,就越來越少。
以上三種原因疊加,在一個臨界點,就會爆發錢荒!
兩百多年以前,宋國和齊國,還是一個國家,稱為唐國。
唐國也出現過類似情況。
同樣是以上三種原因,唐國很難打擊。比如海商交易,規定以物換物,銅板不準外流,舉告有賞。但是,普通百姓誰能接觸到海商交易?誰又敢舉告?告海商,怕是有命領賞沒命花錢。
銅板化銅水,既簡單,也很隱秘,利潤又高!根本杜絕不了。
儲蓄,就更難杜絕了。陳峰后世,貨幣缺乏流動性,或者需要刺激經濟,也不敢強行禁止老百姓儲蓄。只能降低存款利率,喊喊口號,拉動內需,刺激消費。最后還是用房地產增值效應才掏空老百姓的儲蓄。
這個時代,顯然無法施展這些手段。還有,銅板流失,不僅僅錢荒,還意味著銅的流失,銅板不斷流失,就必須不斷投放新的銅板,不斷開發銅礦。銅,本身也是軍器材料,開采也費工夫。任其巨量流失,唐國受不了。
所以唐國,絞盡惱汁。還真想出個辦法!
就是發行紙鈔。
誘因是,商人交易,帶銀,帶銅,都很重,麻煩,特別是采購。帶著沉重的錢到處跑,危險,不方便。用銀票,不劃算,錢柜收三分服務費。金額越大越虧。
所以,商會成立個行會機構,為所有登記的商人,交易便利。你帶錢,存入商會,發給你會票,上面有金額。稱會子。你去購貨,別人收到你的會票,可以購其他商人的貨物,也可以來商會兌現足額銀子,或者銅錢。
會子就成商人之間的通用貨幣了,這樣小范圍使用,使用者都會事先登記名姓,會子上也會注明番號,比如張三存銀一百兩,開會子兩張,每張五十兩,編號是,甲字多少號購物時,賣家就會查閱,買賣雙方一般都是熟識的,就算不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