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元煥跟了江楓這么久,雙方的友誼可不淺,而且江楓也從沒有虧待過他,這也是管元煥愿意勸他的緣故。
雖然沒有拿下洛國,但是看到洛國這拉胯的表現,他已經可以想到洛國的未來。
同時他也比江楓有更多的政治覺悟,懂得去揣摩人心。
他一向都重視大王的命令以及想法,所以對于厲夏他不敢去說多了解,但是也肯定有一定的了解。
就因為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才愿意去勸說江楓。
畢竟他們這個大王很奇怪,似乎比較親近平民以及奴隸,對貴族不太親近,和其他的人王太不同了。
同時其他國家認為人口多是負擔,但是自己的人王卻比較在乎人口問題,這也是他不愿意多造殺孽的主要原因,想要給厲夏一個好印象。
江楓還是采取了管元煥的勸告,一方面停止了對王宮的進攻,同時也打開了一道城門,允許百姓離開。
當然了,也是為了宣揚厲夏的名聲。
說是炎王說過,戰爭不關平民的事,平民應該遠離戰爭的原則,不愿意平民被殺,就讓他們離開了。
原本恐懼緊張的洛國百姓,突然就沒有了那么大的仇恨,爭先恐后的離開了。
那些心懷不軌的人再如何勸說也沒用,對于底層人來說,他們對于國家的認同感真的沒有那么高,既然已經有了生路,誰還愿意和炎國士兵拼命啊。
畢竟這些可都是精銳,都是盔甲齊全的,普通百姓拿什么去爭斗。
當鄧夫子得知,自己組織起來的人手,一下子就少了六成以后,整個人都著急了。
甚至不斷的在心里痛罵這些百姓,竟然不忠君愛國,在這個時候拋棄人王,怪不得低賤的人就是低賤,怎么都無法改變的。
這樣不忠君愛國的人,和蠻夷有什么區別。
他在責怪百姓不愛國,但是從沒有想過為什么不愛,因為國家愛過他們嗎?
和平的時候,平民和奴隸就是牛馬,都是人王和貴族壓榨的對象,都是收稅的主體。
戰爭的時候,他們都是炮灰,都是沖在最前面的人,就為了保護那些壓榨他們的人。
百姓心里都有一桿秤,雖然他們不明白什么大道理,但是他們真的愛不起這個國家來。
炎國給了他們活命的機會,他們哪還敢繼續留下來。
而沒有了這些百姓的掩護,鄧夫子組織起來的那些人,又迎來了第二波打擊,炎國士兵開始對那些府邸進行攻擊。
既然拿不下王宮,難道還拿不下這些府邸嗎?
雖然這些人也有一定的抵抗,但是都沒有引起風浪,鄧夫子辛辛苦苦組織起來的人,又被清洗了一遍,再也無法組織人還擊了。
不得已之下,鄧夫子進入王宮,勸說洛王來一次主動出擊,趁著炎國軍隊都在搜刮貴族的機會,給炎國軍隊來一次偷襲。
但是洛王怎么可能同意這么冒險的行為,現在雖然又收留了一部分貴族的管家親人,補充了一些人手,但守衛也只達到兩千左右。
炎國不進攻就已經難得了,他哪還敢激怒炎國軍隊。
只要耗下去,前線的大軍一旦回援,他就有了底氣,到時候王都就得救了。所以他巴不得繼續耗下去呢。
而一旦激怒了炎國軍隊,他們又要戰斗下去了,一旦失敗的話,他就有可能要逃跑了。
所以無論如何,他都不愿意讓王宮的軍隊主動出擊,眼睜睜的看著炎國軍隊在王都的搜刮。
炎國軍隊又象征性的集結了兩次,結果都沒有繼續進攻,一心只想發財。
而得到了財富的士兵,一個個也是心滿意足。
這比搜刮普通百姓方便多了,又打又罵,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