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后……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
一只雄壯的大雕振翅高飛,掠過咸陽城的上空,俯瞰著這座巍峨壯觀的王城。
在章臺宮內,秦王嬴政威嚴地掃視著滿朝文武,沉聲問道:“國尉,我大秦歷經數年休養生息,如今兵力幾何?”
注意:據《戰國策》所載,戰國時期。
兵種其精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
“奮擊、帶甲、蒼頭、廝徒”。
奮擊者,乃精銳中的翹楚,諸如秦時中秦國的龍虎禁衛軍、黃金火騎兵、百戰穿甲兵、白甲軍以及魏武卒等,皆是屬于奮擊。
帶甲之士,則為大秦的主力部隊。
人數眾多且精銳異常,尤以秦國黑鐵甲軍為代表,他們身披重甲,手持長戈,戴著頭盔與面具,所向披靡。
蒼頭歷史上是沒有披甲的地方軍隊,但秦時明月里士兵都有甲胄的,只是有些身穿低廉的甲胄和沒有面具這種特點,所以這里也是按照秦時明月里為準,蒼頭為沒有面具和低廉甲胄的軍隊。
至于廝徒,則涵蓋了治安軍、后勤軍、奴隸軍乃至叛軍等,種類繁多。
歷史上,章邯曾率領二十萬驪山徒。
東擊起義軍,屢建奇功,足見廝徒之中亦不乏英勇之士,然而,廝徒軍往往因兵器甲胄之不足而處于劣勢,其戰斗力亦因人而異,但并非絕對不堪一擊。
國尉麃公挺身而出,恭敬地回答道:
“啟稟王上,我大秦現有奮擊之士三十六萬,帶甲之士逾有百萬之眾!”
秦王嬴政聞言,微微頷首,目光如炬:
“時機已至!”
長公子扶蘇面露疑惑,輕聲問道:
“不知父王意指何方?”
嬴政神色堅定:
“寡人決議揮師東進,一掃六合、天下一統!”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議論紛紛。
文臣武將各執一詞,或贊同,或反對。
扶蘇之舅昌平君,雖未明言,然其心中反對之意,已是昭然若揭。
反觀武將一方,皆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畢竟戰爭是他們晉升的絕佳契機。
扶蘇見狀,挺身而出,跪于殿前。
言辭懇切:“父王,兒臣斗膽進言,我大秦與諸國和睦共處,貿然興兵,實無道理!”
嬴政聞此,面色微沉,不悅之情溢于言表。
武將們亦是面面相覷,心中疑惑叢生,畢竟他們與扶蘇交情匪淺,多數更是對其鼎力支持。
這些年,昌平君為了扶蘇,也是花了很大氣力,要么升官要么賞,都是打著扶蘇的名義,使得武將們對扶蘇是死心塌地。
尤其是蒙家與王家,近來扶蘇與王翦之女交往甚密,王翦本欲尋機向嬴政進言兩人婚事。
而今,他們支持的長公子竟成了他們晉升路上的絆腳石,武將們心中自是五味雜陳。
嬴政厲聲道:“你竟敢違抗寡人的命令?”
扶蘇連忙回應:“兒臣絕不敢,但此事關乎天下,兒臣不得不為!”
見秦王動怒,眾武將心中亦是憤懣不平,然而這一切,早已在扶蘇的預料之中。
強忍悲痛,眼眶泛紅,聲音哽咽道:
“父王,想當年嫪毐之亂。
兒臣親眼目睹雍城之內,秦軍英勇奮戰,血染沙場,大秦上下,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卒,皆為兒臣心中最偉大的英雄。
他們英勇無畏,是大秦的脊梁,是兒臣的家人,兒臣實在不忍見他們再次出事!”
言罷,扶蘇叩頭痛哭,其情真意切,瞬間觸動了在場一眾武將的心弦。
要知道,戰國時期的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