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米酒,跟飲料差不多,葉宇沒有拒絕,陪著喝了幾杯。杯子小如牛眼,倒進嘴里,還不足一口。幾人邊喝邊談,看得出他們是老朋友,沒有什么顧忌,談話也隨意得很。對于身邊的兩位年輕人,并沒有多在意。
“歷史系招滿人嗎?”
“人是滿了,降二十分才招滿的,最高分數是五百四十分,最低的才四百九十分。還不知開學后有沒有調專業的。學校不重視本專業,很難有高才生選這個專業。對了,你們倆個有沒有興趣?”
葉宇笑笑,“學校專業可以選擇幾個?”
“只能選一個作為主專業。當然,也可以同時修其它的專業。”
“可以修幾個專業?”
“你有能力,所有的專業都可以。”李教授有些不滿,好高騖遠罷了。
“每個專業都給畢業證書的嗎?”葉宇繼續問。
“當然。只要合格都有證書。”李教授有些不耐。
“證書是有,可是在畢業分配時,還是以主選的專業作為考量的。別聽他蠱惑。”吳教授打趣道。
看來學校還是有限制的,并不能隨便的選,要多多思量好才行。
“聽說體育系要作大的調整,老朱有沒有變動?”
“不讓我帶特長班,我就不干。大不了去足球隊當個教練。”
“畢業的學生多數還是到地方教學,你帶個特長班,畢業后又不好安排,費那個勁干嗎?”
“有能力的人到哪都受重用,那是他們不清楚學生的特殊能力。不用等著國家分配,自謀職業,拿的錢更多。”
“國家早晚會放棄分配制度,改為學生自謀出路。學生有自由,國家也能減少負擔。”
“現在不是有好多學生放棄分配,南下創業的嗎。年輕人就要有股闖勁,還在想著安分的守著鐵飯碗,有啥出息。”朱大勇激昂地說。
“別聽他胡說啊,你們還是確定自己的專業,努力的學習,將來弄個學士證,有意的話考個碩士。出路還是廣闊的。”吳教授告誡著說。
“我很贊同朱教授的話,文憑只是表面的東西,能力才是主要的。書呆子式的學生畢業了也沒用途。”葉宇說。
“就是嗎。創業才是考驗一個人能力大小的根本,墨守成規的都是庸才。”
“創業不只是經濟上的,各個領域都需要開創類型的人才。”葉宇說。
幾人看了葉宇一眼,頗為驚訝,看不出這話竟然會出在一個剛入學學生之口。
“是啊,這幾年大力提倡開放搞活,經濟系一擴再擴,成為熱門專業。其它各系裹足不前,實為堪憂啊。”
“學術的進步應該超前啊。”
“就你們文學系來說,只搞研究,忽視創作。應該多出些好文章才行啊。”
“好的文章豈能沒有。關鍵是風氣不正,幾個人把持著文壇,以自己多知多懂為能,把自己的理論見解強加于文壇之上,作為文學的標準,讓別人都跟著搞學術,把文學創作當成末座。按他們的理論邏輯,文學家也成不了大學的教授。”葉宇不緊不慢地說出自己的見解。
幾人再次看向葉宇,驚訝之余,沉默不語。
“是啊,本末倒置的現象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沈教授沉吟道。
“有了學堂就開始了。從古到今,有幾個為人稱道的大家是從學堂出來的。可笑那些教授還在夸夸其談頭頭是道的講自己的見解,品評別人的文章。更可笑的是現在竟然還有什么紅學家,品評的文字比紅樓夢還要長,有這功夫不如想著作幾首詩也好啊。”葉宇繼續說。
幾人沒有避著葉宇的談話,葉宇也融入其中,無所顧忌的談論自己的見解。
“說的太對了,我看老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