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二年四月二十日,你率領三十五萬大軍,途徑伊闕、廣成、軒轅、平延等多個關卡,又沿著冀州的官道行軍許久后,終于抵達兗州關卡外?!?
【但此時的兗州關卡早已被提前得到消息并率領十五萬世家軍入駐的新任世家軍統帥馬云隱修筑的固若金湯?!?
【而面對有著龐大防御力量的兗州關卡,你的選擇是—】
【1:我方兵力是敵軍的兩倍之多,優勢在我,直接發起進攻?!?
【2:駐扎休整一日后,先行派遣前鋒展開試探性進攻,觀察出敵軍的布防,探清虛實之后,在行決策?!?
盯著眼前的選項,吳信陷入沉思。
有一說一。
他還真沒想到自己的進軍速度居然這么慢。
畢竟因為之前長時間的統御騎兵,他已經習慣了騎兵的進軍速度。
就算在后面,他不得不統御義軍的時候,也是讓他們騎著死去甲士的戰馬進軍的,速度也不會太慢。
而且他還真沒玩過這么富裕的仗。
每次模擬都是兵貴神速。
畢竟一旦稍微慢一點,他的后勤就跟不上了。
大量的軍隊需要龐大的錢糧來滿足。
他大多數都是靠搶世家維持。
只能靠著不停的勝利,不停的掠奪,才能維持。
因此,他還真就有點不適應這種不缺后勤,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進軍速度。
如同一個運轉順暢,精密無比的戰爭機器一般。
后勤,進軍路線等多個環節環環相扣,一旦有一個環節謀劃失誤,有可能出現誤差,便會商議多次,重新規劃,來保證大軍不出現混亂。
所以,一時之間,這種數量龐大步騎混雜,并維系他們不出現混亂的指揮,還真就讓吳信忙了一陣子,有點出乎意料。
不過好在,在有著朱正三人與荀瑾瑜等人的幫助,在加上吳信本身繼承記憶后的經驗加成上,除了進軍速度離吳信原先想的進軍速度慢了十萬八千里外,別的都還好。
沒有出現什么,這邊脫節幾個兵,那邊脫節幾個兵這種惹人生笑的慘事。
完美保住了自己的臉面,并更加熟悉了這種行軍風格。
畢竟現在的他,已經不用屢屢犯險,拼了命來搶占勝機了。
只需要在后方指揮便可以奪取勝利了。
想到這,吳信眼光一閃,又把注意力投在了兩個選項上。
至于現在該怎么選呢?
原先本來想著分兵兩路,同時進攻豫州和兗州來拉扯世家們疲于應對的。
但想了一下,還是沒必要。
因為自己的手下的三十五萬大軍可不是像世家軍他們慘敗后重新招募后的花架子,而是真正的參與過戰爭的軍兵。
而且還有著大量的邊境士卒,戰斗力可不是內地的士卒可以比得。
所以,分兵多處,不如握成一拳,直接把他們打崩。
而且拿下兗州后,再分兵也不遲。
因為從軍事角度上來講,兗州剛好處于徐、豫、青三州中間,戰略位置很好。
還能逼迫他們把力量全部投放在兗州與自己正面決戰。
畢竟一旦自己拿下兗州,就可以把三州的聯合之勢切割,讓他們無法聚攏,各個平滅。
所以,吳信不相信世家看不出這點。
因此,這十五萬大軍應該是他們的大部分有生力量。
至于再多,也最多在忽悠點百姓出來了。
那個完全不用在意。
因此,吳信猶豫片刻,最終還是忍痛放棄了選擇一直接莽的想法,然后選擇了二。
雖然吳信現在有著明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