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恍然。就在他行走在街道上時,忽然,一匹駿馬不知從何處奔來,徑直跟在了他的身后。這匹馬毛色光亮,身姿矯健,一看就是不凡之駒,可奇怪的是,旁人想要靠近它,那馬便揚蹄嘶鳴,顯得極為抗拒,唯有鮑宣走到它身邊時,它竟溫順得如同一只小羊,還用腦袋蹭蹭鮑宣,仿佛與鮑宣是舊相識一般。
鮑宣對這馬的出現也是十分詫異,但心中又隱隱覺得或許和之前那書生有著某種關聯。只是當下他還有諸多事務要處理,便暫且將疑惑放在了心底,帶著馬一同前行。
然而,京師之地,道路繁多,鮑宣人生地不熟,走著走著竟迷了路。天色漸晚,他無奈之下,看到前方有一處高門大院,像是某位達官貴人的府邸,便上前去請求借宿一晚。待門房通傳之后,鮑宣才知曉,這竟是一位關內侯的家宅。侯家之人見鮑宣儀表堂堂,又言辭懇切,便應允了他留宿的請求。
可當侯家的人看到跟在鮑宣身后的那匹馬時,頓時臉色大變,紛紛指責鮑宣,說這匹馬乃是他們府上之前丟失的駿馬,認定鮑宣是偷馬之人。鮑宣趕忙解釋,可眾人哪里肯聽,一時間,場面陷入了僵局。
關內侯聽聞家中來了這樣的變故,也趕忙前來查看。他久聞上黨有位名叫鮑宣的高士,見鮑宣氣度不凡,心中想著莫要冤枉了好人,便說道:“我聽聞你是上黨的鮑宣,想必是有話要說,你且講講這馬是怎么回事吧。”
鮑宣見關內侯愿意聽他解釋,便將之前在路上遇到書生,書生突發心痛離世,自己為其殯殮,而后這馬便一直跟著自己的前因后果,一五一十地講了出來。關內侯聽著鮑宣的講述,起初還只是帶著幾分疑惑地聽著,可當聽到那書生帶著一卷素書和銀餅時,他的臉色瞬間變得煞白,眼中滿是震驚與悲痛。
關內侯趕忙命人去打開那書生的棺木查看,待家人回來稟報,說棺木之中銀餅、素書擺放正如鮑宣所言時,關內侯再也控制不住,老淚縱橫。原來,那書生正是關內侯的兒子啊,此前兒子外出游學未歸,侯府上下一直派人四處尋找,不想卻遭此變故。
關內侯一家對鮑宣感激涕零,他們深知鮑宣品德高尚,如此義舉實在難得。為了報答鮑宣,也為了讓鮑宣這樣的賢才能夠被更多人知曉,關內侯全家商議之后,決定前往朝廷舉薦鮑宣。他們向皇帝以及諸位大臣講述了宣的事跡,朝堂之上眾人聽聞,皆對鮑宣的品行大為贊賞。
就這樣,鮑宣的名聲在京師乃至整個漢朝境內迅速傳開,他聲名顯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了這位上黨鮑子都的善舉與賢德,不少文人墨客還將他的故事寫進詩詞文章之中,廣為傳頌。
而鮑宣憑借著自己的才學和品德,在仕途上也是一路順遂,為百姓做了諸多好事。他的家風更是代代傳承,他的鮑昱鮑永和鮑昱,也都深受家族品德的熏陶,努力學習,心懷天下。后來,鮑永和鮑昱二人皆憑借著自己的能力擔任了司隸這一重要的職位。
每當他們二人騎著驄馬走在京師的街道上時,那英姿颯爽的模樣總是引得眾人側目。百姓們看到鮑家之人如此賢能,又想起鮑宣的故事,便編了歌謠傳唱開來:“鮑氏驄,三入司隸再入公。馬雖疲,行步工。”這歌謠在京師的大街小巷回蕩,仿佛是在訴說著鮑家的榮耀,更是在贊揚著鮑家代代相傳的高尚品德與卓越才能。
鮑家的故事,在歷史的長河中猶如一道閃耀不滅的光輝,激勵著后世之人,要心懷善良,秉持正義,用自己的德行去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自己存身世的好事、善事,為這世間留下一抹溫暖且明亮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