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星幫數千名年輕人當中,于漢源一直屬于最不起眼的那一撥。
他的父親在當年七星幫面對齊國官軍圍剿時不幸身亡,后來便和母親相依為命。
因為有幫主林頡的關照,母子二人的生活還算湊合,但也僅此而已,畢竟山中的條件有限,連林頡本人也會維持節儉的習慣。
等到七八歲時候,于漢源和其他同齡人一起拜在山堂堂主名下學習武藝。
他不算特別聰明也不愚笨,大抵就像這世上絕大多數人一樣,唯余中庸二字。
在山中度過十多年的平凡歲月,于漢源始終找不到適合自己做的事情。
他試過去林堂學習賬房之道,也曾跟著林溪去外面行走江湖,但是沒有犯錯也沒有建樹。
仿佛這就是他的命運,從平凡中誕生,在平凡中死去,度過平平無奇波瀾不驚的一生。
其實他是一個喜歡思考的人,比如他經常會想一件事,七星幫數萬幫眾只能躲在深山老林里生活,不能去那些繁華之地安穩度日,要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現狀?
他知道這是幫主和堂主們才有資格斟酌的問題,因此從未在旁人跟前提起過,哪怕是交情最深的好兄弟郭必方也不知道。
平淡的歲月在那個年輕武將到來后發生改變,于漢源驚訝地發現,自己無比適應這種嚴苛的行伍生活。
陸沉十分耐心地教導他們,從最基本的令行禁止開始,漸漸延伸到兵法陣列,同時利用一切閑暇時間教他們讀書識字。
于漢源如饑似渴地學習著,憑借日常操練里的優秀表現,被陸沉提拔為中軍第四隊隊正。
這是一個看似很不起眼的職務,于漢源卻格外珍惜這個機會,同時竭盡全力地做出表率。
在先前那場伏擊戰中,他親手砍死三名燕軍,在第四隊中戰功最高,事后總結時便得到陸沉的親口贊賞。雖然他在兄弟們跟前表現得很沉穩,可夜深人靜時也會偷偷樂著。
其實很多年輕人都有和于漢源相似的境遇和感悟,尤其是陸沉定下的方略,讓他們第一次對未來的命運有了清晰的認知。
打贏這一戰,七星幫才能真正立足于世間,將影響力朝周圍擴展,不像以前那般僅僅是一個躲在山里的綠林幫派,世人眼中的盜匪而已。
或許將來會遭到燕朝更加強力的撲殺,然而這是一支義軍想要崛起必須承受的代價。
義軍。
這是陸沉給這支七星軍打下的烙印,無關燕齊亦或景朝,以抗爭官府苛政、解救黎民蒼生為己任的義軍。
于漢源至今還記得當時聽陸沉說起這番話時的心情,仿若熱血瞬間涌進大腦,讓他難以克制那股子從心底深處冒出來的激動和顫栗。
他不想一輩子窩在山溝里做個綠林好漢,他想堂堂正正地站在人世間,做點男人該做的事情。
想要達成這個目的必然要經歷無數的磨難,還要直面無數的危險,于漢源對此心知肚明,心中始終牢記陸沉的叮囑。
人死鳥朝天,不死萬萬年。
戰場之上,不懼死方能存活!
懷著這樣的想法,于漢源率領第四隊的同袍一往無前地沖向燕軍陣地。
那場伏擊戰的收獲對于七星軍而言幾近于脫胎換骨,最關鍵的便是讓他們獲得數千套制式甲兵。
在冉玄之的努力下,七星軍之前已經換裝更加趁手的兵器,但是甲胄非常稀少,每一隊百余人僅有五人著甲。
這不是冉玄之能力不足,也非他不舍得花銀子,而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嚴控甲胄的流失,燕軍終究沒有那個膽子販賣甲胄,民間敢做的匠人更是寥寥無幾。
兩軍交戰,是否著甲將直接關系到白刃戰的勝負。
如今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