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適之身為李道彥的長子、錦麟李氏的現任家主、江南門閥執牛耳者,還是掌管朝中官員考核與任免的吏部尚書,這番表態可謂是對天子極大的支持。
李宗本只覺心情舒暢,在薛南亭開口之前,悠悠道:“李卿家所言振聾發聵,只不過薛相的顧慮也有道理。”
這句話看似不偏不倚,但是殿內這些重臣怎會聽不出天子的偏向,很明顯李適之的建言更得圣眷。
李宗本繼續說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朕覺得榮國公、薛相、韓李二位卿家的看法都有道理,北伐一事不可輕忽,必須慎重對待。今日召見諸位卿家,本意只是想讓你們提前有個準備,最終如何決斷還要看后續的進展。”
薛南亭垂下眼簾,心中隱隱憋悶。
天子沒有一意孤行,將話說到這個份上,他身為宰相還能如何?
難道要逼著天子立刻打消北伐的念頭?
薛南亭做不出這種事情。
在群臣稱頌過后,李宗本看向角落里的蘇云青說道:“蘇卿家,織經司務必弄清楚北邊的詳細情況,尤其是景國太子死后,敵人的內亂是否在加劇。”
蘇云青躬身道:“臣遵旨,織經司上下必定盡心竭力。”
李宗本面露欣慰之色,又對蕭望之說道:“榮國公,軍事院近期要擬定兩套方略,一者是二次北伐的戰略預案,二者則是北伐若暫時擱置,如何進一步加強京軍和邊軍的實力。”
蕭望之道:“臣領旨。”
“中書這邊……”
李宗本看向另一側的文臣們,徐徐道:“同樣也要有兩手準備,無論最后北伐是否成行,朝中都要有對應的策略。”
眾人齊聲應下。
這場短暫的朝會就此結束。
雖然最終還是沒有形成決議,但是天子的心意已經顯露無疑,因為韓忠杰和李適之這兩位重臣的支持,他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正如李適之所言,萬事開頭難,既然北伐之策一開始沒有被阻攔,隨著時間的推移,只要織經司可以確定景國內亂的真實性,北伐便會勢在必行。
文治武功四字,從古到今都是衡量一位君王的最高標準。
而李宗本不光有這方面的追求,他還是在堅定不移地承繼先帝的遺志,再加上他沒有冒然決定,愿意繼續等待織經司更加準確的情報,就連素來剛直的薛南亭都不好強行反對。
群臣神情各異地走出皇宮。
李景達光明正大地走到蕭望之身邊,完全無視其他人的目光,微笑道:“國公,可有閑暇小酌兩杯?”
在如今的大齊朝堂上,李景達可謂是非常獨特的存在。
依靠自身在京軍的人脈,以及李家在江南望族之中復雜又龐大的世交關系,李景達在軍務大臣的位置上做得十分悠閑自在,同時他又不再像以前那樣貪戀權柄,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豁達自處,漸漸變成韓忠杰等人眼中打不得、罵不得、威脅無用、利誘不能的怪胎。
便如此時此刻,他明知道那些家伙在悄悄觀察,依然無所顧忌地向蕭望之發出邀請。
蕭望之自然不會拒絕。
及至來到李府花廳,讓仆人們退下之后,李景達面色一變,略顯凝重地說道:“兄長,為何不勸阻陛下?”
“如何勸阻?”
蕭望之似乎早有預料,平靜地說道:“經界法推行以后,朝廷的賦稅收入大漲,而且這不是像先帝對那四家門閥抄家一樣的一錘子買賣,只要江南各地不亂起來,國庫的進項便會源源不斷。在如今我朝邊軍和景軍實力不相上下的前提下,打仗說到底就是比國庫能否支撐,所以陛下才會有信心。”
李景達輕輕嘆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