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鍋洗碗都是李老太安排幾姐妹輪著干的。
家里收拾干凈以后,趙清姐妹幾個一起出門去了大隊倉庫“趙爺爺,我們來領背簍和鐮刀了。”
趙清所在的村子,隸屬于東北西南邊,向陽縣甘田村,解放后叫做向陽公社第二生產大隊。
向陽公社共有12個生產大隊,以前的一個村子是現在的一個生產大隊,第二生產大隊有五個生產小隊。
第二生產大隊也就是甘田村,有村長一位,大隊長一位,婦女主任一位。
這個村子三面環(huán)山,因此土地貧瘠,生活在這里的每一輩人都是在努力的活著。
當然也多虧了靠著大山,在饑荒年間外面餓殍滿地,這里才能沒有人出事。
老人都說,靠山吃山這句老話,還是沒錯的。
因此,從那時這三座山也被大家稱為懷山,懷抱的意思。
不過如今山都歸國家所有,里面的獵物樹木,都不能隨意打獵和砍伐了。
土地也不讓隨意開荒,雞,鴨,豬,羊,牛都不能想養(yǎng)多少養(yǎng)多少,村民們的日子雖然貧苦,但因為有這三座大山,日子也算過的下去。
就是前幾年的知青下鄉(xiāng),這里都沒有來多少個,誰有門路,不是往好的地方,富裕的地方去呢?
這里冬天冷不說,每家每戶為了賺足夠能養(yǎng)活一家的工分,不管是老人還是孩子,都會努力找活干,不然本就吃不飽的肚子,就會更餓的。
這位趙爺爺是大隊長的爹,大隊長能坐上大隊長的位置,是因為他是一名受傷的退役軍人。
大隊長名叫趙衛(wèi)軍,30多歲,家里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
趙爺爺看大隊長夫妻的工分,養(yǎng)一家子實在是拮據,就讓大隊長給他找了一個看倉庫的活,一天四個工分。
看倉庫確實是個輕省的活,每天登記一下誰拿走了什么,還了沒有就行了。
就是年輕人和年輕婦女看不上這幾個工分,他們都是家里的重勞力,每天都能拿十個工分的人。
趙爺爺聽到有人叫他抬頭看去,見是趙鐵柱家的幾個孫女,就笑瞇瞇的道“你們幾個丫頭是來領背簍和鐮刀割豬草的吧,好,一人一個都拿好。”
趙爺爺到倉庫里面,給她們五個各拿了一個背簍,一把鐮刀。
趙大丫,趙二丫,趙清都是大點的背簍,趙四丫,趙五丫,趙六丫的背簍要小一些,太大了怕她們裝了豬草后背不動。
大背簍一背簍豬草兩個工分,小的一個工分。
李老太規(guī)定,她們六個每天必須兩背簍豬草,不然當天就餓著,別說這種懲罰,在現在這個年代十分管用。
幾人拿著背簍來到山腳下,就分開了,誰都有自己的秘密基地,現在又是初春,植物本來長的就還小,都不想分享給別人,反正只要不往深山里去,就沒事。
所以,進山林里割豬草的孩子,在一起的很少。
趙清背著都快趕上她高的背簍,正要到趙三丫經常去割豬草的地方,就被趙大丫叫住了“三丫,你的頭沒事了吧?剛才在家我都沒敢問你,就怕咱奶也打我一頓。”
“沒事了,就是看著厲害,現在好多了。”趙清嘴里雖然說著不厲害,心里想的卻是,可不是不厲害嗎?趙三丫流了那么多血,都沒被一下子磕死,還睡一覺呢。
“三丫,我們以后別和寶珠一起割豬草了,昨天要不是她最后把你的割豬草搶走,你也不會挨打了。”趙大丫吞吞吐吐的還是把話說了出來。
趙大丫因為是趙家第一個孩子,雖然不受重視,但還是比她們這些下面的妹妹強的。雖然性格有些軟,當大姐的責任心雖然不多,但還是有點的。
趙清有這具身體的記憶,當然知道昨天是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