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已經到了吃飯的的時間。
楊小樂走在路邊,看著路邊各種吃食,走進了一家大排檔,里面熱鬧非凡。
也不想著去空間吃了。
嘗嘗鮮。
好奇的擠在人群里,伸頭看了看墻上掛著的菜單。
都是燒鹵。
繁體字價格都是兩塊和三塊一份。
“大叔,給我一份義燒肥鵝飯。”
盯著看了一會,感覺這燒鵝飯挺有食欲的,就跟著點了一份。
他的聲音自然是引來了眾人的注意。
要知道,建國以后來這里的人數不勝數,但是大部分都是沿海一帶。
說粵語的占據了大多數,其他地方的口音,例如京都的官員,有錢人,以及滬市的有錢,但是這些人平時大家都很少看到。
剁菜的老板看了一眼,也沒有說太多。
“撒暈~”
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個價格。
楊小樂見狀掏出了三塊錢遞給了他,就在外面的桌椅那里等著。
上菜還是很快的,沒一會就輪到他了。
等了一會,一份棗紅色醬汁的燒鵝飯就給他上來了。
楊小樂拿起旁邊的筷子吃了起來。
還不錯。
甜咸口的,和京都那邊也沒什么區別,就是里面帶著淡淡的香料味道。
被一群人像大熊貓一樣圍著看了一會。
吃完東西便起身離開了攤位向著前方走去。
琢磨了一下,感覺這里距離九龍那邊也就三四公里的路,最后還是決定不打車了。
偷偷放出自行車,騎著車子向著城里的方向趕去。
不得不感慨,內地和這里的差距確實挺大的。
之前在元朗那邊看到的還都是低矮的建筑。
但是現在進入市區以后,老樓和新蓋的舊樓交織在一起,這是京都沒有的繁華。
這里雖然沒有七八十層的大樓,但是二十三十層的大廈比比皆是,十幾層的大樓更數不勝數。
京都那邊十層左右的大樓幾乎是屈指可數。
高樓林立,遍地汽車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但是這里給他的感覺其實并不是特別的舒服,因為這繁華的都市以及匆忙的行人,又讓他回到了后世那種快節奏生活的感覺。
港島雖然說很發達,也不全都是高樓大廈。
以前遺留以來的老式磚瓦房、普通樓房、新建的小區、以及各種臟污的地方,交織在一起。
顯示著這座城市正在蛻變,正在崛起。
“咦~”
出了一個狹窄的巷子,一座十分畸形密集的建筑群出現在了眼前。
當看到上面繁體字寫的標牌,他腦子里明白了這里是什么地方了。
九龍城寨。
看過港片的,都知道六七十年代九龍這邊非常的亂。
但是全島最亂的其實就是這個九龍城寨。
這地方其實有些特殊。
說白了就是一塊飛地。
當年清朝簽訂條約的時候,這個兩萬多平方米的地方,清朝是有主權的,而且還在這里建立了炮臺。
不過清朝滅亡了以后,這里就成了三不管地帶。
清朝沒法管,英沒權管,港島這邊又不敢管。
于是這里就成了整個港島難民居住的地方。
這里面的房子狹小,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搭建起來的,從建成的那一刻開始,就是是危樓。
除了四周和房頂,其他地方一天24小時都見不到太陽。
這里也創造了一個世界紀錄。
人口密集的記錄,這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