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光文明是一個生活在沼澤、湖泊地帶的族群。
他們居住在高腳屋中。
平時以打漁為生。
在母星上,他們就這樣過了上萬年。
甚至更久。
因為所處的環境缺乏木材、煤炭等燃料以及銅、鐵、錫等礦石等原材料,他們并沒有發展出像樣的冶金業。
僅有的少量金屬工具還是來源于鐵隕石。
可以說。
他們是一個相當原始、落后的文明。
了解過很多文明的發展歷史后,趙樾不禁為藍星人類感到十分幸運。
藍星的自然條件幾乎可以說是專門為了文明生存、發展所精心打造的!
首先就是海洋與大陸的合理分布。
這是最不顯眼卻又極其重要的一環。
如果海洋面積過大,甚至整顆星球都被海水所覆蓋,那么對于文明發展來說,無疑是毀滅性的。
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文明要想掌握火、掌握金屬冶煉技術幾乎難于登天!
或許有人會說,火并不是文明發展的必需品。
藍星就有科學家提出過各種假想。
比如生物冶金技術。
設想存在一些特殊的生物,它們可以吞噬掉金屬礦物,然后在體內發生各種復雜的生物化學反應。
最終產出高品質的金屬。
當然了。
這些金屬或許是該生物的‘粑粑’,也可能是它們的乳汁或者津液。
反正無論是什么,文明可以豢養它們并得到金屬就是了。
這種設想,有一定的合理性。
或許真的存在這樣的生物。
也有文明從海洋中發展起來,甚至發展出高科技。
但是。
迄今為止,趙樾沒有遇見過這樣的文明。
他所知道的唯一一個類似文明,是某個生活在海洋中的獸人族文明。
對方之所以能在海洋中生存、發展,是因為他們本來就具有海洋生物的特征。
即便如此。
他們也沒能邁入科技時代。
別說鐵器,就連陶器都不存在。所有生產、生活工具,無一不是來自海洋生物骨骼、皮膚以及海底的一些石頭、貝殼等。
而其他的文明。
全部類似藍星人類!
先學會使用火,而后逐漸發展出制陶、冶金業,再一步步攀登科技樹。
當然了,合理的陸地與海洋面積比例只是第一步。
陸地的分布狀況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就比如藍星的澳洲。
這樣一塊孤懸海外的島嶼,上面即便誕生了人類,發展出了文明,也只能閉門造車。
無法跟其他人交流。
從而獲得快速發展。
所以直到大航海時代,澳洲土著仍然生活在部落時代。
說難聽點。
與歐洲、亞洲的人類相比,落后了幾萬年!
甚至幾十萬年。
很多人對此可能沒有概念。
那就是人類其實在部落時代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最廣義的人類發展史有數百萬年,即便狹義一些也有幾萬年,可人類的封建時代才多久?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龍國,不過上下5000年!
至于科技時代更短,幾百年而已。
所以,從部落時代到封建時代,是一次跨越式的發展。
可是那些不與外界交流的文明,大多沒能跨過這一步!
這就是地理環境對文明發展所造成的影響。
而如果所有大陸都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