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上午時分,譚家老宅陸陸續續來了許多族人。大門口有管事在指揮交通,讓前來的人把車交給司機,開去其他地方停泊。盡管早已呼吁族人綠色出行,但前來的車輛依然塞滿了譚家前院,以及附近的街道。好在這一帶住的都是自己人,不至于被投訴。
其余幾個家族的老宅,景況也大抵如此,同樣聚滿了族人。
今天是五年一度的宗門大祭祀活動。平常一年一度的小年會,只要求舊金山區域的族人視情況前來。大祭祀則強制要求參與,請假遲到早退缺席等一律扣評議分。
前來的人們主要被安排在后院等候。那里已經劃分好區塊,還擺了些桌椅,小點心給等候的人群使用。譚琳和譚琮姐弟倆站在寫有“青林”的區域,時不時與人寒暄幾句。許多數年未見的族人交流著各自近況。有那帶著新生兒的,相互探討著育兒經。小寶寶更是收到了不少紅包。
當平時居住在世界各地的族人濟濟一堂時,情況就有點類似聯合國開會,為避免族人之間出現雞同鴨講的尷尬,才會規定以中文為族內通用語。同時也是在堅守家族文化。
后花園有間規整小屋,就是譚家的祠堂,大門正上方的牌匾上書“承澤堂”。里面常年放著一艘長約五米的木質帆船模型。
而今天,祠堂外搭了個矮臺子,上有結實的木架,帆船置于其上。船前方有幾案,案上是一排毛筆,幾只瓷缸,缸里是清漆。
老帆船已被細心打磨過,等著族人為它重新上漆。
據[ep4]譚家族史記,一百多年前的閩地譚氏“承澤堂”族人,就是乘坐著帆船,漂洋過海到北美謀生的。后來,族人用那艘船的木料打造了這艘帆船模型,作為承澤堂的家族圖騰,供在祠堂里。
當年一起出海的還有另外五家:周、廖、方、何、邱。六家族是到了北美才與楚家結識的。而楚家當時已經在這塊地方待了很久,據傳可以追溯到這個國家建立之前。
族人利用宗門聚會互通有無,耐心等候。有小孩的家長會帶孩子在邊緣區域玩耍,以免孩子跑跑跳跳地沖撞了老帆船。
家族圖騰容不得一絲損傷。因此,只有滿十六周歲的族人才能上去點漆。
吉時到,司儀幾步走到臺子側前方站定。祭祀即將開始。
譚耀德連同數位宗澤從主樓后門出來。族內最高層出現,原本熱鬧歡騰的場面逐漸安靜下來。
司儀開始高呼。
“宗主!”
宗主,也即族長譚耀德。他第一個上臺執起毛筆,在瓷缸里沾了點清漆,于船首點了一筆。
“仁德為本,知行合一。”司儀再呼。
譚耀德點漆完畢,站到一側。
“宗澤!敦親和睦,共濟同舟。”
在司儀的唱誦聲中,宗澤上臺點漆。他們是各支系領袖,俗稱各房大佬。他們一起點完,落在譚耀德身后站定。
這幾個人就是家族核心,宗門理事會的高階理事。地位類似于商業集團的董事會,代表著家族的最高權威。
“宗理!慎終追遠,不忘前賢。”
宗理,家族事務的主要管理者。宗澤之后的人不再留在臺子上,點完就從另一側下去。
各個部門的主管也屬于高階理事。
司儀又呼:“宗老!謙卑自省,戒驕戒躁。”
宗老即族內有名望的賢達。
之后是承賢、宗執,這兩者屬于家族事務的執行者。
往下是普通族人:靈山、青林,新苗。
在距離臺子較遠的輪候區,有另一名管事在唱名,他喊“靈山”,靈山眾便過去排隊。靈山是擁有一定社會地位,或學術成就的族人,只是他們沒有投入到宗門事務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