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可以解決燃料問題外,如果還能夠促進新的工業革命的到來,那將會更好不過了。
為此專門把劉濟寬給調了過來,專門負責煤礦的開采,反正以后會有源源不斷的俘虜送過來進行磨煉,人力不缺。
其實淮南煤礦開采歷史由來已久,只是明末的時候,大家還不了解淮南煤礦的面積竟然如此之大,不知道淮南煤礦的價值。
最早的開采記載文書是在明朝嘉靖十八年(1540年),孫維禮手抄本有言:“洛河山洛水自定遠經山南入淮,山因以名,有二峰,東曰神山,西曰洪山,兩峰連屬,山出煤炭?!?
所以到崇禎八年(1635),淮南煤礦至少已經有了近一百年的開采記錄。
張鹿安想的是工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但是眼下的科學技術的基礎還是太差,最起碼的一點,劉濟寬匯報上來就說,開采出來的煤炭,應該是含硫量太大,導致燃燒不充分,而且氣味特別難聞,沒有人愿意在家里燒煤炭。還不如上山砍樹枝來燒。
硫磺、木炭和硝石本來就是制造火藥的原材料,對于張鹿安來說是多多益善,如果能把煤炭里面含有的硫給提取出來,制造硫磺,那對于張鹿安來說就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情。
可是脫硫技術哪里來?
沒有一個科學理論基礎存在,就想著上層開展科技革命,是非常不現實的事情。
張鹿安難道不想把機關槍和大炮立刻制造出來嗎?
可是誰來造?
原材料和工藝又從何而來?
其實很多事情真的急不來。
(本章完)
明末之白衣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