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陳爾銘還是楊爾銘
張鹿安讓劉體仁和盛長翔守營,然后帶著張撿、潘鐵柱、呂祥發和呂祥啟四個大高個,跟著光時亨一行進入桐城北拱門。
近距離通過,張鹿安發現桐城北拱門的城門都是厚重的實木,外面還包有厚厚的鐵皮,鐵皮上面布滿了密密麻麻凸起的鐵釘,鐵釘上面還有一些暗紅色的血跡沒有擦拭干凈,顯然這里曾經發生過激烈的戰斗。
繼續往里走,是一個內嵌式甕城,到了甕城以后,光時亨借口回家一趟,讓方以智和孫臨將張鹿安帶到桐城縣衙,說完就驅馬離去。
孫臨望著光時亨的背影,吐了一口唾沫,口中說道:
“一個投機無恥的小人。”
張鹿安不敢接話,也沒有繼續詢問,畢竟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喜好,只是跟著孫臨和方以智繼續往前走,但是拉過張撿,囑咐張撿追上光時亨,將兩張由福睿張錢莊出具的銀票送給光時亨。
這個世界寧愿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很多時候禮繁人不怪。
自從光時亨離開以后,張鹿安也逐漸放松起來,與方以智和孫臨聊的非常投機,方以智和孫臨同歲,比張鹿安年長十一歲。
“桐城確實與眾不同,其他縣城都是方形,城外有護城河,然后最多在外面再擴建若干甕城。桐城卻是圓形,城墻呈現一定的弧度,城北還沒有護城河,甕城卻建在了城內,難怪一直以來固若金湯。”張鹿安感嘆道。
“是啊,桐城的確是塊風水寶地,背靠投子山、龍眠山和玉屏山三座大山,東面還有龍眠河,西南邊有石河,真正的三山夾兩河,依山傍水的地理格局。桐城盛產桐油,也是以此命名;龍眠河可直通長江,水運方便,如果沒有流賊,桐城就是一塊人文薈萃,百姓富足之地。”
方以智驕傲地說道。
“密之兄還懂得風水?”張鹿安問道。
“家父對于易經有一定研究,在下也有一定的興趣,只是寬而不專而已。”
果然是家學淵源,張鹿安心中感嘆。
“其實也不僅如此。桐城之所以沒有被流賊攻下來,還跟桐城本身的城池建設有很大關系。鹿安賢弟,你知道嗎?現在的桐城縣城,是萬歷四年由時任知縣吳于階和本地人曾任提督操江的盛汝謙等倡捐,將桐城土城墻改建為圓形的磚城墻,奠定了桐城古城的基本格局。
整個桐城磚城周長達到6里,絕對屬于大縣了。城墻普遍高過3丈6尺,雉堞1678垛,易守難攻;
城門有6座,分別是:東曰東作門、西曰西成門、南曰南薰門、北曰北拱門、東南曰向陽門、西北曰宜民門。
整個城池的形狀近正圓,形似金龜,6座城門宛如龜之首尾加上四爪,穿街繞巷曲折其間的桐溪、洙泗二渠即為龜腸,寓金龜永壽之意,也有九曲聚財之功。可以說當初構建桐城城池的吳于階吳知縣和盛汝謙盛操江等人頗懂風水地理知識。正是有了如此堅固構造的城池,這才有了‘鐵打的桐城’之稱謂。”
孫臨在一邊侃侃而談,對于桐城的歷史和相關知識順手拈來,堪稱絕對的了解。
“桐城城池固然堅固無比,城內儲存物資也是豐富,可是最終關鍵城池還是得有人來守衛,得有官員來運籌調度,可以說咱們現在的知縣陳大人,也是功不可沒的。”方以智補充道。
“不知陳大人是何名諱?密之兄和武公兄可否為在下介紹一二?否則待會見到本尊,在下也好避免茫然無措。”張鹿安請教道。
“陳知縣,名爾銘,萬歷四十七年生人,籍貫為四川行省筠連縣城東敬仰山下,如今虛歲年僅18歲,確實屬于少年英雄。”方以智說道。
“呵呵,要我說,更應該叫他楊爾銘,畢竟他本姓就是楊。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