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思緒,繼續開口說道:
“微臣但知一個道理,那就是‘攘外必先安內’之策。很多人都說建奴只是蕞爾小邦,可是可曾記得,十幾年前,遼東的土地還是我大明的管轄之下?可曾記得一年以前的朝鮮,還是我大明的屬國,如今朝鮮的使臣何在?誰都否認一點那就是建奴在不斷地發展壯大,是我大明的一大勁敵。微臣之前想要與建奴和談,也只是因為中原大亂,微臣為剿滅中原亂局,而不得不與建奴虛與委蛇,沒想到微臣的一片為國赤城之心,竟然還會被別人所詬病!現如今國內流寇剿滅殆盡,微臣的重點就會重新放在建奴的身上……”
“所以楊本兵的主意還是同意接納張獻忠、老回回他們?”劉宇亮打斷了楊嗣昌的長篇大論。
“暫時為之,不得不為爾!”楊嗣昌說道。
“荒謬絕倫!治國安邦講究一個‘信’字,全大明都在看著,如果真心接納,那就以誠相待。如果不想接納,那就立刻剿滅。怎么能致信義為玩物?到時候豈不是淪為天下人笑柄?”
黃道周說道,提出了強烈的質疑。
其實從某一種意義上來說,黃道周所說的是完全是正確的,因為他所強調的也是要注重政府的公信力,失去了公信力的政府,那就是失去了民心,政權的合法性就存在動搖的可能。
黃道周的話一說完,整個朝堂之上又陷入了吵吵鬧鬧之中,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確定的答案,氣的崇禎皇帝直接拂袖離去。
反觀另一邊的盛京城,與猶豫不決的大明朝廷完全相反。
崇德皇帝皇太極在認真聽取了漢官范文程的詳細解讀以后,不待將決議發貴族會議會審,直接乾綱獨斷,次日召集滿、蒙、漢大臣,正式宣布準備傾全國之力伐明。
于是乎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伐明作戰開始正式執行。
比較一下雙方決策的用時,大明朝廷審議,從老回回馬守應投降問題到接到張獻忠投誠問題,前后近半年時間,始終沒有明確的結論和答復,令地方楊卓然、熊文燦和革左五營、張獻忠方面心里都產生了不安的想法;
而皇太極從獲知消息,到組織會商,到形成決議,全程用時三天!
(本章完)
明末之白衣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