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陷入重圍
“尼瑪,真的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啊。”
張鹿安忍不住罵道。
他有理由這么罵,因為剛才去中軍開會,竟然沒有見到全軍統帥萬元吉,詢問了一圈以后,才明白全軍上下都已經知道了張獻忠率領西軍即將對官軍完成包圍圈。
官軍的士氣因此跌落到谷底。
只是在這關鍵時刻,萬元吉到底去了哪里?
與此同時,羅洪政、張載福和張奏凱也是一頭霧水。
張一川經過調查后,發現原來是馬士秀、杜應金和劉喜才三將,劫持了主帥萬元吉,趁著西軍剛剛完成包圍圈的時候,戰線還不穩固之際,向東南方向突圍而出,往順慶府跑了。
這就有點惡心人了,因為留在包圍圈的六位營將中,兩位是流寇投誠過來的,四位游擊將軍,大家誰都不服誰,這仗還怎么打?
相對來說潼川州作為省轄州,而綿陽和羅江都是府轄縣,潼川游擊羅洪政無論年齡還是經驗方面都更加老道一點,大家于是推舉羅洪政為帥,希望帶領大家突圍出去。
此刻的西軍也沒有過于強大,軍內的組成兵員大部分都是新入的新兵,所以羅洪政帶領大家一陣猛沖,竟然一度沖出了張獻忠設定的包圍圈,只是張可旺率領大軍從后掩殺過來,明軍頓時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局面。
這種大兵團作戰的局面也不是“戰術大師”張鹿安所擅長的,明軍中的綿陽游擊張奏凱自告奮勇,率領所部兩千人馬迎擊張可旺,但是張可旺在義軍當中的綽號就是“一堵墻”,他的手下有一支精銳的重騎兵部隊,僅僅一個照面的功夫,張奏凱本人就被斬落馬下,他的部下頓時四散而逃。
最勇敢的張奏凱陣亡了,剩下的明軍將領有些膽寒,開始紛紛向后邊打邊撤。
更為嚴重的問題接踵而至,西軍張文秀、馬武、王復臣三部已經控制了江油、綿州和羅江;西軍張定國、張能奇、賀九儀三部已經控制了中江、潼川和鹽亭。
如此一來留給明軍的撤退通道只有梓潼一條路了,后面有張可旺率領的三萬追兵,可以想象一直未曾出現的張獻忠一定是埋伏在梓潼一帶了。
張鹿安突然明白了兵敗如山倒的感覺,原本的安慶右營單獨作戰的時候,大家還都能夠拼死奮戰,各部之間也一定會互相救援,只是這么五部明軍在一塊,還有一部主將陣亡的營頭,大家人心惶惶地,害的安慶右營也不免慌張了起來。
張鹿安跟令狐云湘緊急磋商后,決定還是先選一塊險要地帶駐扎下來,好對部下進行整頓,才能慢慢恢復士氣。
如果跟著明軍大部隊往前沖,沒有人愿意帶著輜重糧草的,因為那樣壓根跑不快,到最后全營就會特別被動,只會和其他各部官軍一同陷入西軍的埋伏圈,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全軍覆沒。
痛定思痛后,張鹿安下令馬國勇帶隊偵查前方適合扎營之地,馬國勇很快便提供了三處地方:
梓潼縣境的牛頭山、臥龍山或者長卿山,牛頭山地勢比較有優勢,但是缺點是山上沒有水源;臥龍山面積較大,并且水源充沛,但是缺點是緩坡,易攻難守;長卿山就在梓潼縣城對岸,兩者隔著梓潼水,地理位置最好,但是問題在于這一帶都是丘陵,地形非常復雜,就怕敵軍有埋伏,而無法及時察覺。
張鹿安知道人生每一次選擇都會造成不一樣的人生,但是問題更大的是不去選擇。
綜合比較之下,張鹿安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長卿山,長卿山的東南面山腳下就是梓潼水,乘坐船只可以通過梓潼水通涪江,而涪江與長江的交叉口就是名城重慶,如果到了萬一的情況發生,可以派人沖出去,告知外面官軍的情況,可以更快捷地爭取到外援。
張鹿安念在大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