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道。
“是有這么一層意思在里面。所以為了應對這個問題,我們要么得拿出更多的銀兩來購買糧食,要么就是直接運來更多的糧食出來。”
“你大概算一下,到底哪方面更省一點?”
“自然是運糧食,只要浮山那邊能夠籌集到足夠的糧食,我們自己運輸到此,算下來還是有的賺。畢竟那幫運糧商人也要賺錢。這還包括路上損耗和飄沒風險,賣十兩肯定至少還有兩成利潤。”
“嗯。銀子還是先留下,給登萊去信,讓他們勻一些糧草過來,另外再讓浮山將糧草運往登萊芝罘島,補充北隍城島和芝罘島一帶的糧草供應。”
張鹿安吩咐道,他知道按照原本的歷史,如今已經快到了大明皇朝最后的時候了,意味著更大的混亂即將到來,留下一定的金銀儲備,有助于為未來發行新的制式貨幣做準備。很多事情必須得提前謀劃了。
“將軍,屬下有句話不知道當說不當說。”王征突然開口說道。
“王參謀請講。”
“屬下覺得如今大明各處營頭,沒有一家不在吃空餉,咱們不光沒有吃空餉,還養那么多冗余的人員,實在是得不償失。”
“他們可不是冗余的人員,關鍵時候,那都是我們致勝的關鍵。因為我從來沒有把他們當作炮灰來看待,他們就是我們的戰友。”
“可是咱們為朝廷打仗、替朝廷效勞,不能總是這么讓將軍你自己來無限制地付出啊。”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本將為了這天下海晏河清,豈會計較這個?哪怕是毀家紓難,只要對國家有利,鹿安都會在所不惜,毫不吝惜。”
張鹿安說的是胸懷坦蕩,看上去視死如歸一般。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句詩老夫怎么好像沒有聽說過?”
旁邊的于時煌不斷撫摸著自己的胡須,搖頭晃腦般品味道。
張鹿安在內心里狂笑,又讓自己裝到了,這是原有歷史中,兩百多年后林則徐的詩句,你于時煌怎么可能會聽過?
“好詩啊好詩。”
錢澄之也在不斷品味著張鹿安這句突然吐露出來的詩句,問道:
“但不知上闕和下闋分別是什么?能不能完整地吟詠出來呢?”
這可把張鹿安給難住了,他就記住了這么一句。于是張口辯解道:
“鹿安也是剛才聽到了王參謀的話,突然而來的發自內心的有感而發,我們張家累世忠義,從來講究的都是為國為民,不圖私利。剛才這句也是靈機一動,有感而發,并非主動創作。當不得數的,不值一提。”
“哎,可惜了。”錢澄之和于時煌同時說道。
張鹿安那種營造的“偉光正”的形象也開始發芽,逐漸茁壯成長。
(本章完)
明末之白衣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