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東出山海關
新任薊遼總督楊繩武的逝世,使得大明東援計劃再次受阻。
但是各處的人馬,都已經從遠方調遣過來了,難道這就要把人給遣散回去嗎?那豈不是白忙乎了?
政治非同兒戲,軍事難言放棄。
大明新任內閣首輔周延儒,沒有為自己的第一次推薦失誤,產生一絲一毫內疚的感覺,而是自告奮勇,再次推薦了兩個自己討厭的官員范志完和趙光拚供崇禎皇帝選擇,由他們當中某個人來接任薊遼總督的職務。
給皇帝的選人理由是范志完為大宋名人范仲淹的后裔,有名臣的血脈加持,相信會有奇效;
而趙光拚也是官僚世家,被重新啟用后,毀家紓難,籌措了數萬兩銀子來支持大明的國防建設。
這兩個人都是人才啊。
實際上他們倆只是跟江南的東林黨人關系非常好,尤其是趙光拚,跟萬元吉甚至為莫逆之交。
可見作為首輔的周延儒,為國家推薦人才,已經看中的不是此人是否合適,而是此人是否與自己站在統一戰線為標準,一些精明的大臣們迅速發現了這個問題,紛紛投靠周延儒,大明的朝堂因而變得更加黑暗無比。
篇幅有限,具體不便細聊。
此時的崇禎皇帝就像一個剛剛賭了一把大的,卻賭輸了的賭徒一樣,已經到了病急亂投醫的程度,迫切想要通過一切手段來翻本,在沒有詳細審核情況下,就準備同意。
這時內閣次輔陳演提出了一個問題:
“薊遼總督如果出關離開了,肯定就是全權指揮軍隊了,那么遼西一帶的政治事務交給誰來處理?關內這邊留守的人馬,也總得有個督師吧?否則萬一再如洪大人那般,然后該如何善后呢?”
如果換作平時,像陳演這么不盼著好的說話,早就被崇禎皇帝斥責了,但是崇禎皇帝的心氣神仿佛被抽走了,只是默然地點點頭。
作為內閣首輔的周延儒自然是得為皇帝排憂解難的,于是提出來一個方案,那就是將薊遼總督一職所負責的任務范圍,拆分為兩塊,分別設立幕府進行負責。
周延儒的這個辦法完全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拆分出來兩塊人馬,彼此之間更加掣肘,而且人員編制增加了,費用增高了,進入了一個持續性的惡性循環。
但是崇禎皇帝已經顧不得那么多了。
于是崇禎十四年十二月,延續多年的薊遼總督破天荒的被一分為二。
趙光拚被大明朝廷任命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州、永平、山海關、通州、天津諸軍務,全權負責關內的軍事防守任務;
范志完為總督遼東、寧、錦軍務,全權負責帶領之前丟給楊繩武的人馬---四鎮二營人馬,共計一萬三千余人,前往松山、錦州,解救正在被圍困的洪承疇和祖大壽兩部人馬。
另外將原保定巡撫黎玉田改任為遼東巡撫,駐節寧遠城。
范志完此人實際上志大才疏,讓他抨擊朝政,他非常擅長,讓他自己帶兵打仗,那就是屬于趕鴨子上架了。
但是畢竟深受東林大老的影響,范志完非常看不起前任楊繩武的那種消極辦法,因為楊繩武的臉皮實在太薄了,最后還因心理壓力過大,而不清不楚地死去。
范志完則是非常拉風地在永平府盧龍城外還搞了一次閱兵儀式,閱兵完成后,范志完拉著黎玉田講了一番重要的講話,時間直接拖到傍晚。
原本士氣旺盛的明軍,被烈日曬的是從情緒高昂變得怏怏不耐,范志完不以為意,下令次日一大早全軍進軍遼東。
范志完任命張鹿安為前鋒,率領盧龍援兵營在前開路。
只是援兵營的行軍速度實在是太快,張鹿安已經到達了山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