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臨福山聞青州落幕
其實與其說是張鹿安成功說服了黃蜚,倒不如說是黃蜚自己的內心里,原本就有一份忠義之心和不甘之意的驅使。
正好遇到張鹿安所請,黃蜚順從兩名部下薛去疾和唐世榮的意思,讓他們留下來,并調撥了40艘戰船給他們,讓他們隨同張鹿安北上,不過算是順水推舟而已。
有了海船的加持,張鹿安再也沒有了后顧之憂,便讓陳利六帶著第一協將士,從內河船只換乘到薛去疾和唐世榮的海船上。
讓牟國卿和孟大江帶領水師返回浮山,加強浮山的江面防守力量。
本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張鹿安對薛去疾和唐世榮,非常信任,引為知己。
張鹿安了解到,薛去疾和唐世榮都是遼東人,一直都是東江水師中的一員,都是具有十余年的航海經驗,唐世榮更是石城島人,對于石城島和大、小長山島一帶非常熟悉,跟張鹿安介紹了很多關于東江海島的知識。
有了薛去疾和唐世榮兩名擁有豐富海運經驗的將領的幫助,張鹿安率領的浮山軍,很快就來到了芝罘島。
芝罘島由于此時已經完全是一個巨大的施工工地和雜亂的軍民混住,張鹿安便帶領大家來到了臨近的福山城,召開了軍政會議。
令狐云湘和賈名杰隨著張鹿安來到了福山城,簡單報告了一些情況。
最為緊要的軍情就是被陳錦委任為大清登州營參將的李好賢,已經率領三萬鄉勇逼近了福山城,威脅到王來承所部的安全;
而被陳錦任命為文登營總兵官的滕胤玉則是駐扎文登,兵鋒也已經到了奇山所,威脅著芝罘島的東面。
無論是李好賢還是滕胤玉,都是已經被編入了清國綠營兵,完成了剃發、換裝和更換旗幟、鼓號的流程,完全與還是身穿大明軍服的福山縣和芝罘島駐軍相區別。
可見清軍已經做好了最后的進攻準備。
這里順便提一下綠營兵的形成。
隨著清軍占領的地方增多,光是山西、北直隸和山東一帶,投降清國的原明軍、地痞無賴和山匪惡霸武裝,就已經超過了五十萬人。
對于這些勢力,清廷不好一刀切,全部讓他們復員回鄉務農的,否則將會對地方治安帶來巨大的隱患。
多爾袞采取的策略是,正式在八旗軍制以外,按照原來的大明軍制,建立新的綠營制度。
綠營制度的最大特點就是編制是標、協、營、汛,職位稱呼則與大明朝完全一致,都是總兵、副總兵(副將)、參、游、都、守、千總、把總、外委、材官、總旗、小旗等職務,一開始是作為地方軍兵來使用的。
清廷出于對綠營兵的防范心理,曾經一度規定,只有將官才能穿精甲,軍官只能著綿甲,至于普通的士兵,驍勇之輩,最多穿綿甲,大部分兵丁不著甲。
普通的士兵胸前,有個明顯的“兵”字,讓人一目了然。
綠營的數量很多,即使北方三省,經過精簡以后,仍然得到了近二十萬綠營兵,多爾袞使用投降的降將分別統領,軍旗旗幟全部統一為罕見的綠旗。
這種顏色對于漢族士兵來說是一種侮辱,也是多爾袞故意選出來的顏色,裝備上面比八旗兵差了好幾個檔次。
但是不管如何,綠營兵還是屬于清廷的正式編制的正規軍隊,因為人數眾多,是對八旗兵的一個有利補充。
綠營兵之下,清廷還建立有“鄉勇”、“壯丁”和“城卒”系統。
其中鄉勇為更基層的地方武裝,受地方官員的調遣,對內負責治安,對外協助綠營兵進行征戰。
一般打地方白底營旗,比如“淄川鄉勇營”,裝備則是五花八門,士兵胸前一個大大的圓圈,里面有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