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定決策公弼獻計
王公弼非常難得地給昔日的部下張鹿安鞠了一躬,張鹿安連忙從座位上彈起,雙手把王公弼扶起來,笑著說道:
“好哇,好哇,王大人能夠來幫鹿安,鹿安真的是感佩于心,只是時間緊迫,還是希望王大人能夠不拘以禮教,對鹿安不吝賜教。”
“浮山伯,本人曾經添為山東巡按,對這膠東一帶還算比較熟悉。
請恕王某直言,想要完全占領山東,也是有一定可能,因為此時的山東清軍力量非常薄弱。
問題是一旦清軍開始反攻,以眼下浮山軍的軍事實力,恐怕絕對不是對手。
一旦損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到時候就會前功盡棄。
浮山伯能夠冷靜下來,想到固守之策,已經算是非常不容易了。
眼下來看,想要不引起清軍的重視,已然是不可能,清軍的大隊人馬很可能很快就到,那么如何鞏固現有之地呢?”
“請繼續說。”
“我覺得在浮山軍相對比較弱勢的情況下,更應該揚長避短,把堅決防守的戰線設定在膠水、膠萊新河到大沽河一線,利用水師的優勢,游弋在河中阻擋清軍的進攻,再在東岸設置堅固的防御工事,方有可能對清軍進行堵截。
這其實也是當初李九成和孔有德割據登萊的防守計劃。”
王公弼說道,張鹿安當時也是身在登萊,自然也是聽說過孔有德的計劃的,李九成和孔有德一開始都沒有投靠當時的后金的想法,有段時間的軍紀也算是比較嚴明,所思所想,便是在登萊建立割據政權。
而一個政權所必要的特征,除了擁有一定的子民外,就是要有相對堅固的防務和軍力,而按照孔有德的想法,自然是以膠萊運河為界,西面是大明,東面是自己的一方世界。
只是當時的大明調集了大量的軍力,擊敗了李孔大軍,并將孔有德和耿仲明趕跑,才沒有讓孔有德的想法得逞。
張鹿安由此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當初孔有德的設想畢竟沒有實現,而且當初大明不會允許孔有德在登萊建國,如今的清國自然也不會允許我等在登萊割據。
倘若清軍大舉進攻,以膠萊運河兩百五十里之長,那得需要多少軍力才能確保這條防線的完好?”
“此一時彼一時,昔日孔有德所部是孤軍,并且不得人心。
浮山伯如今提六師北上,救民于水火之中,為正義之舉,倘若能夠切實做到控制軍紀安定流民,自然是深得民心,此為人和也;
浮山伯南面還有南京朝廷的支援,擁有外援在,登萊一軍就不是孤軍,自然有堅守的可能,此為外援也;
而清軍雖然驍勇,但是眼下主要精力還是放在西北戰場,主要是在剿滅李自成的勢力,沒有過多的兵力投入到山東戰場,此為第三個有利之處。”
“好,那便依王大人所言,有三大有利之處,那么我等應該如何設防呢?”
“膠萊河水路的主要支點有三個,正中間的為亭口鎮,南面控制少海(注:即今日的膠州灣)出海口的黃島,北面則是控制萊州大洋(即萊州灣)的海倉,控制了這三處,便可以保障膠萊河的暢行。
然后再于萊州、平度州和即墨設立后方支點,確保有個緩沖余地。
以萊州一地,確保整個登州府有個和平安定之環境,恢復經濟生產,來反哺前線。”
王公弼說道。
“但是我們好不容易獲得的那么多地盤,怎么能夠輕易放棄呢?”
張鹿安旁邊的曹良臣忍不住說道。
“自然不能輕易放棄,但是要考慮到敵強我弱的整體局面,可以嘗試將安丘民眾遷居到牟山、箕屋山和岞山,將諸城之民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