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哲學家。他出生于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是周穆王的后代。管仲早年生活貧困,以商賈為業,與鮑叔牙結為知己。后經鮑叔牙舉薦,管仲成為齊相,輔佐齊桓公實現了齊國的霸業。管仲在位期間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對內發展經濟、整頓行政、舉賢任能;對外推行“尊王攘夷”的策略,聯合各諸侯國會盟,實現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他的思想成就顯著,被后人整理成書,即《管子》。管仲于公元前645年病逝,他的故事和事跡被后世廣為傳頌。
二、人物生平
1、早年經歷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出生于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是周穆王的后代。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父親管莊曾是齊國的大夫,但家道中衰,導致管仲早年生活貧困。為了謀生,他與好友鮑叔牙合伙做生意,然而不幸的是,他們的生意失敗了。此后,管仲不得不從事各種微賤的工作,如商人、士兵等。這些經歷雖然艱辛,卻也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積累了寶貴的社會經驗和人生智慧。
管仲游歷了許多地方,接觸了各式各樣的人,見過許多世面。他當過兵,但在一次戰斗中臨陣脫逃,這成為了他人生中的一個污點。然而,管仲并沒有因此沉淪,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他幾次想當官,但都沒有成功,這些挫折并沒有擊垮他,反而激發了他的斗志和決心。
2、佐公子糾
齊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齊僖公去世,留下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太子諸兒即位后,即為齊襄公。然而,齊襄公荒淫無道,導致齊國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他們預感到齊國將會發生大亂。
不久,齊襄公因與其妹文姜(魯桓公的夫人)私通之事暴露,索性將魯桓公灌醉并殺死。這一事件加劇了齊國的動蕩局勢。管仲和召忽為了保護公子糾的安全,決定將他護送到魯國避難。在魯國的庇護下,公子糾得以暫時躲避齊國的內亂。
3、鮑叔舉賢與齊桓公用賢
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內亂爆發,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急于回國爭奪君位。魯莊公得知后,立即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然而,當他們發現公子小白已經先一步出發并即將到達齊國時,管仲決定親自率兵前往截擊。在一場激烈的戰斗中,管仲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帶鉤,但他誤以為公子小白已死,于是率領人馬撤回。然而,公子小白實際上只是裝死騙過了管仲,他迅速回到齊國并即位為君,即齊桓公。
魯莊公得知公子小白即位后氣急敗壞,當即派兵進攻齊國以圖奪取君位。雙方在乾時會戰,但魯軍因不聽管仲的建議而遭遇伏擊大敗而歸。公子糾和管仲隨魯莊公敗歸魯國。齊桓公為了絕后患遣書給魯莊公要求魯國殺死公子糾并交出管仲和召忽。魯莊公在無奈之下只得殺死公子糾并將管仲和召忽擒住準備送回齊國。
然而鮑叔牙深知管仲的才干遠在自己之上于是向齊桓公舉薦管仲。他設計救出了管仲并勸說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起初齊桓公對管仲一箭之仇心存芥蒂但在鮑叔牙的極力推薦下他最終決定以國家大局為重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上卿、相國。這一決定為齊國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助齊稱霸與內政改革
管仲成為齊相后開始了他的改革之路。他首先整頓內政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貴族的勢力。他推行了“叁其國而伍其鄙”的行政區劃制度將國都劃分為21鄉士居15鄉工居3鄉商居3鄉分設3官管理;同時將鄙野劃分為5屬設立5大夫、5正官分管。這種行政區劃制度使得齊國的行政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