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張耳,戰(zhàn)國末期至秦末漢初的著名人物,魏國人,年少時即為魏國信陵君的門客,后成為魏國外黃縣令。秦滅魏后,張耳與陳馀一同逃亡,并在陳勝、吳廣起義中嶄露頭角,成為起義軍的重要將領。他勸說陳勝立六國后裔,雖未被采納,但自己與陳馀共立武臣為趙王,自任丞相。巨鹿之戰(zhàn)后,張耳與陳馀交惡,后歸附漢王劉邦,被封為常山王。在楚漢戰(zhàn)爭中,張耳助劉邦擊敗項羽,被封為趙王。漢五年(前202年),張耳去世,謚號景王。
二、人物生平
1、年少風流與仕途坎坷
張耳年少時,即為魏國公子無忌(信陵君)的門客,深受其賞識。他才華出眾,交游廣泛,在魏國頗有名聲。然而,隨著秦國的崛起和魏國的衰落,張耳的命運也發(fā)生了轉折。他曾亡命至外黃(今河南省民權縣),在那里娶了一位富家女,并得到其資助,成為魏國外黃縣令。然而,好景不長,秦滅魏后,張耳因被懸賞緝拿而不得不再次逃亡。
張耳與陳馀是刎頸之交,二人俱為魏之名士。秦滅魏后,懸賞千金捉拿張耳,五百金捉拿陳馀。他們更名改姓逃到陳縣(今河南省淮陽縣),充當里監(jiān)門以謀生。在這段艱難的日子里,張耳和陳馀相互扶持,共同度過了許多難關。
2、投身起義與重建趙國
秦朝末期,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發(fā)動起義,張耳和陳馀隨即投奔起義軍。他們勸說陳勝立六國后裔以擴大反秦力量,但未被采納。于是,張耳和陳馀決定自己行動,他們隨義軍大將武臣進取邯鄲,并勸說武臣在趙地稱王。武臣遂自立為趙王,以張耳為右丞相,陳馀為大將軍。
然而,趙國內(nèi)部并不穩(wěn)定。不久,趙王武臣和左丞相召騷被部將李良殺死。張耳和陳馀因耳目較多而及時逃脫。在危急關頭,張耳召集未叛士卒約數(shù)萬人,并與未遭劫難之幕僚商議,將原趙國后裔趙歇立為趙王,遷居信都(今河北邢臺)。這一舉措穩(wěn)定了趙國內(nèi)部局勢,為后來的反秦斗爭保留了有生力量。
3、巨鹿之戰(zhàn)與交惡陳馀
秦二世三年十月(公元前208年),秦朝大將章邯率軍進攻河北,邯鄲陷落。張耳帶著趙歇逃往巨鹿城,被秦軍圍困。在危急關頭,張耳派張黡、陳澤去向陳馀求援。然而,陳馀因兵力不足而不敢貿(mào)然出兵相救。最終,項羽率援趙義軍北渡漳河,解救了巨鹿之圍。
戰(zhàn)后,張耳責怪陳馀不肯救趙之過,并疑心張黡、陳澤二將被陳馀所害。陳馀怒而解印綬推給張耳。張耳在幕僚的勸說下接受了兵權。此后,張耳與陳馀失和而成仇。
4、助劉滅項與封王去世
漢元年十月(前207年),劉邦滅秦,率先進入關中。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諸侯。因張耳亦同各路諸侯入關,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定都信都(今河北邢臺)。然而,陳馀對張耳被封為王而自己僅為侯感到不滿,于是襲擊了張耳。張耳敗走投漢,得到劉邦的優(yōu)厚禮遇。
在楚漢戰(zhàn)爭中,張耳助劉邦擊敗項羽。漢四年十一月(前204年),韓信報請劉邦以張耳為趙王,定都邯鄲。張耳被立為趙王后,于漢五年(前202年)七月去世,謚號景王。其子張敖即位為趙王。
三、成就和影響
1、推動反秦斗爭
張耳在秦末農(nóng)民起義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勸說陳勝立六國后裔以擴大反秦力量,雖未被采納,但自己與陳馀共立武臣為趙王,為反秦斗爭保留了有生力量。在巨鹿之戰(zhàn)中,張耳雖被困巨鹿城,但仍堅持抵抗,為項羽解圍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2、助劉邦建立漢朝
在楚漢戰(zhàn)爭中,張耳助劉邦擊敗項羽,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被劉邦封為趙王,成為漢朝初期的重要諸侯王之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