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袁盎(約前200年—前150年),字絲,楚地人,西漢時期著名的大臣。他個性剛直,有才干,以膽識與見解著稱,深受漢文帝的賞識。袁盎有較濃厚的儒家思想,強調等級名分、按“禮”行事,不能有僭越行為。他為人敢言直諫,多次因直言觸怒皇帝,仕途歷經波折。漢景帝即位后,吳楚七國叛亂,袁盎奏請斬晁錯以平眾怒,官拜太常,出使吳國。叛亂平定后,封為楚相。后因反對立梁王劉武為儲君,遭到梁王忌恨,最終被刺客所殺。袁盎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事跡被后人廣為傳頌。
二、人物生平
1. 為人正直
袁盎的父親從前是個強盜,后來遷徙到了安陵。呂后時期,袁盎做了呂祿的家臣。漢文帝即位后,其兄袁噲保舉他,他便被任為中郎。袁盎為人剛直,不畏權貴,敢于直言進諫。
一次,絳侯周勃因誅滅呂氏有功,被文帝封為丞相,周勃因此甚為得意。文帝對待周勃非常恭敬,群臣朝覲退朝后,經常親自目送他下朝。袁盎看到這種情況,認為周勃有驕橫欺主之色,而文帝卻謙虛退讓,毫無君臣之禮,于是進諫文帝說:“陛下認為丞相是怎樣的人?”文帝回答說:“丞相是匡扶社稷之臣。”袁盎卻說:“丞相只是功臣而已,不能被稱為社稷之臣。社稷之臣應該是與陛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在呂后掌權時,諸呂胡作非為,擅自稱王,劉氏的局勢危急萬分。而當時周勃身為太尉,掌握著兵權卻不能反正。而等到呂后去世,群臣共同討伐諸呂時,周勃掌握兵權,順勢而為而已。因而只能稱作功臣,不能稱作社稷之臣。”文帝接受了袁盎的建議,群臣上朝時,文帝逐漸威嚴起來,周勃也開始對皇帝產生了敬畏。周勃因此怨恨袁盎,但袁盎毫不退讓,并未因此道歉。
后來,周勃因故被罷相,回到封地,有人上書告他謀反,被召進京城關押在獄中。朝中的王公大臣都不敢替他說情,只有袁盎申明周勃無罪。周勃出獄后,感念袁盎出力頗多,乃與他結為摯友。
2. 妙算劉長
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淮南王劉長自封國入朝覲見,擅自殺死了辟陽侯審食其。袁盎對文帝說:“諸侯王太驕橫霸道必生禍患,可以適當削減他們的封地。”文帝不聽,淮南王愈加蠻橫。
文帝六年(前174年),棘蒲侯柴武的世子意圖謀反,事發被誅,牽連到了淮南王,文帝將其貶到蜀地,以囚車押送。袁盎當時任中郎將,便勸諫說:“陛下向來驕縱淮南王,不加以限制,以致釀成如此境地,如今又突然摧折他。淮南王為人剛直,如果在路上遇到風寒而死在半途中,人們就會認為陛下不能容人,背負殺弟之名,到時怎么辦呢?”皇上不聽,讓囚車繼續出發。囚車行至雍地,淮南王就病死了。文帝得知消息后非常悲傷,為之絕食。袁盎入見,寬慰文帝說:“您在任代王時,太后患病,三年里您盡心服侍,親嘗湯藥,孝道超過曾參太多了;誅滅諸呂后,您由代國進入兇險難料的京城,勇氣超過孟賁、夏育;群臣推薦您做皇帝,您推辭了五次,超過許由四次啊。陛下這三件事均高于世人,不須擔心名聲被毀。況且,陛下貶謫淮南王,本是為了讓他改過自新,是護送官員不慎導致淮南王病死,罪不在陛下啊。”文帝聽了袁盎的分析,略感寬慰,并聽從他的建議,妥善處置了淮南王的子嗣。此事過后,袁盎在朝廷中名聲大振。
3. 直言勸諫
諫帝之好
宦官趙同仗著文帝的寵信,經常在文帝面前造謠中傷袁盎,袁盎憂愁不已。袁盎的侄子袁種勸袁盎在朝廷上公開羞辱一下趙同,以防止趙同繼續毀謗。一天,文帝坐車出行,趙同在車上服侍。袁盎便跪在馬車前,向文帝進言說:“皇上,我聽說能和您一起坐在乘輿上的人,都是英雄豪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