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夫,沛郡(今江蘇豐縣)人,是西漢開國功臣絳侯周勃的次子。他年少時便喜讀兵書,智謀過人,誠篤不欺。周亞夫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在軍事上的卓越成就和政治上的復雜經歷,使他在西漢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一、繼承爵位與早年經歷
周亞夫是西漢開國功臣絳侯周勃的兒子。漢文帝后二年,周亞夫繼承了父親的爵位,成為絳侯。起初,他擔任河內郡守,以嚴謹的治政和出色的才能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有一次,周亞夫請著名的相士許負到自己的官府中為自己看相。許負對他說:“您的命相比較尊貴,三年之后可以封侯,再過八年,就可以做丞相了,地位顯貴了。但您再過九年,就會因饑餓而死。”周亞夫聽了根本不信,他說:“我肯定不會被封侯的,因為我的哥哥已經繼承了父親的侯爵,即使他死了也會讓侄子繼承,排不到我。說我餓死也不可能,因為既然我尊貴了,又怎么會餓死呢?”許負指著周亞夫的嘴角說:“您的嘴邊緣有條豎直的紋到了嘴角,這是種餓死的面相。”周亞夫聽了,驚訝不已。
然而,世事難料。過了三年,周亞夫的哥哥周勝之因殺人罪被剝奪了侯爵之位。文帝念及周勃對漢朝建國的戰功,不愿就此剝奪周家的爵位,于是下令推選周勃兒子中最好的來繼承爵位。大家一致推舉了周亞夫,因此他繼承了父親的爵位。
二、細柳閱兵與聲名鵲起
公元前158年(漢文帝二十二年),匈奴大舉侵擾上郡、云中,京城長安告急。文帝急忙調邊將鎮守防御,并派三路軍隊到長安附近抵御守衛。宗正卿劉禮駐守在灞上,祝茲侯徐厲駐守在棘門,河內太守周亞夫則守衛細柳。
為了鼓舞士氣,文帝親自到三路軍隊里去犒勞慰問。他先到灞上,再到棘門,這兩處都不用通報,見到皇帝的車馬來了,軍營都主動放行。兩地的主將直到文帝到了才知道消息,迎接時慌慌張張。送文帝走時也是親率全軍送到營寨門口。
然而,當文帝到了周亞夫的營寨時,情況截然不同。前邊開道的被攔在營寨之外,在告知皇帝要來慰問后,軍門的守衛都尉卻說:“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將軍命令,不聽皇帝詔令。”等文帝到了,派使者拿自己的符節進去通報,周亞夫才命令打開寨門迎接。守營的士兵還嚴肅地告訴文帝的隨從:“將軍有令:軍營之中不許車馬急馳。”車夫只好控制著韁繩,不讓馬走得太快。到了軍中大帳前,周亞夫一身戎裝,出來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禮:“介胄之士不拜,請陛下允許臣下以軍中之禮拜見。”文帝聽了,非常感動,欠身扶著車前的橫木向將士們行軍禮。
勞軍完畢后,文帝感慨地對驚訝的群臣說:“這才是真將軍啊!那些霸上和棘門的軍隊,簡直是兒戲一般。如果敵人來偷襲,恐怕他們的將軍也要被俘虜了。可周亞夫怎么可能有機會被敵人偷襲呢?”文帝對周亞夫贊不絕口,并在一個月后升他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權,負責京師的警衛。
文帝病重彌留之際,還囑咐太子劉啟(即后來的景帝)說:“以后關鍵時刻可以用周亞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將軍。”文帝去世后,景帝讓周亞夫做了車騎將軍。
三、平定七國之亂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等七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他們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企圖分裂和割據西漢王朝。
景帝任命周亞夫為太尉,領兵平叛。此時的叛亂軍正在猛攻梁國,但周亞夫并不想直接救援梁國。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戰略計劃:“楚軍素來剽悍,戰斗力很強,如果正面決戰,難以取勝。我打算先暫時放棄梁國,從背后斷其糧道,然后伺機再擊潰叛軍。”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