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廣川(今河北省景縣廣川大董故莊村)人,生于漢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卒于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享年75歲。他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學者,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董仲舒的著作豐富,包括《春秋繁露》、《春秋決事比》(又稱《春秋決獄》)和《士不遇賦》等,他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
一、幼年好學與傳授儒學
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書的大地主階級家庭,自幼天資聰穎,酷愛學習。他讀起書來常常忘記吃飯和睡覺,對知識的渴望近乎癡迷。其父董太公為了讓孩子能有機會放松,決定在宅后修筑一個花園。然而,董仲舒卻連續三年未曾踏入花園一步,只顧埋頭苦讀,這就是著名的“三年不窺園”的故事。
隨著年齡的增長,董仲舒的求知欲愈加強烈,他遍讀了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等各家書籍,逐漸成長為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30歲時,他開始招收學生,精心講授儒學。他講學的方式獨特,在課堂上掛上一副帷幔,自己在帷幔里面講,學生在帷幔外面聽。同時,他還經常叫他的得意門生呂步舒等轉相傳授,使得很多人跟他學了多年,甚至沒見過他的面。通過講學,董仲舒為漢王朝培養了一批人才,他的學生后來有的當了諸侯王國的國相,有的成了長史。由于董仲舒廣招門生、宣揚儒家經典,他的聲譽也日益擴大。
漢景帝時,董仲舒被任命為博士,掌管經學講授。他一門心思教學和研究,甚至三年都沒回家看一下。他的行為舉止都遵循禮節,很多讀書人都尊他為師。
二、天人三問與規勸劉非
漢武帝繼位后,讓各地推薦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被推舉參加策問。漢武帝連續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天人關系問題,所以稱為“天人三策”。第一次策問,漢武帝問的是鞏固統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問,問的是治理國家的政術;第三次策問則是天人感應的問題。
董仲舒在對策中詳細闡述了天人感應理論,論述了神權與君權的關系,并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他認為只有思想統一才能有統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為的準則,這樣才能維護與鞏固政治的統一。思想應該統一于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上,百姓也知道該遵循什么、怎么做了。只有政治統一才能長治久安。
對策后,董仲舒被武帝派到江都易王劉非那里當國相。劉非是武帝的哥哥,此人粗暴、蠻橫,一介武夫。但因為董仲舒當時聲望很高,是舉國知名的大儒,所以對董仲舒非常尊重。劉非甚至把董仲舒比作輔助齊桓公稱霸諸侯的管仲,希望董仲舒能像管仲輔助齊桓公一樣來輔助自己,以篡奪中央政權。然而董仲舒是主張“春秋大一統”的,因此他借古喻今對劉非進行了規勸,指出仁人是“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人,致力于以德教化民眾而使社會風氣大變才是仁的最高境界。他暗示劉非不要稱霸。
在江都國,董仲舒還通過推究“自然災異”、“陰陽運行錯誤”的原因來求雨止澇,并且從未出錯。然而后來因為一次火災事件引發的奏章風波,董仲舒被罷免了江都王相一職。從此他不敢再說災異之事,而是重新投身于教學活動,又教了十年的《公羊春秋》。
三、罷官教書與東山再起
董仲舒罷官后并未放棄對儒學的熱愛和傳播。他繼續招收學生講授儒學經典,為漢王朝培養更多的人才。雖然不再擔任官職但他的聲譽和影響力依然巨大。朝廷每有大事仍會派使者與廷尉前來問詢他的意見。
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公孫弘又推薦董仲舒做膠西王劉端的國相。劉端比劉非更兇殘、蠻橫過去不少做過他國相的人都被殺掉或毒死。但董仲舒因為是大儒所以劉端對他還比較尊重。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