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每發必中。明軍雖有火光易于點燃鳥銃,但因在明處,難尋目標,非但未能傷敵,自己反吃大虧。加之黑色火藥懼潮濕,雨雪中使用不便。
薩爾滸之戰正好在雨后初晴,濕度最大時,不用火烤干,便無法射擊。所以八旗軍愈戰愈勇,步步逼近,攻入明營,一舉奪取了薩爾滸山營寨。薩爾滸之戰中,鳥銃(火繩槍)的缺陷暴露無遺。
郭紹在組建新軍的時候,就已經敏銳的意識到明軍的火器過于落后。所以,在與葡萄牙人貿易時,郭紹不僅學得了最新的紅衣大炮的制作工藝,更是從歐洲學來了尚未成熟的燧發槍技術并加以完善。
新軍中目前裝備的燧發槍,是撞擊式燧發槍,這種燧發槍,比起目前歐洲裝配的燧發槍,其技術還要更先進。
早在一五一五年,世界就已經出現了第一把燧發槍,并且德國人普魯士隨后就在自己的軍隊中大量裝備,1544年嘉靖23年,普魯士王國與法蘭西發生戰爭,當時,普魯士軍隊已經大量裝備燧發槍,而法國人則裝備的還是老舊的火繩槍。雙方激烈交戰的時候,天上突然狂風大作,緊接著下起瓢潑大雨,法軍的火繩槍無法發力,而德軍的碎發槍卻能夠照樣射擊,結果這一仗普魯士以少勝多打得法軍大敗而回。
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而普魯士軍隊裝備的這種燧發槍,被稱作“轉輪打火槍”,這種打火槍的擊發方式,是用燧石加上鐘表上的鋸齒鋼輪結合而成,他免去了諸多繁瑣的射擊步驟,因而,能夠碾壓法軍的火繩槍。
但這種轉輪式的燧發槍也并非完美無缺,例如他的造價非常高昂,而且鋼輪上有污染時還會出現不能點火的情況。
原歷史上,一直到1637年時伊西比亞半島的西班牙人才終于研究出了“撞擊式燧發槍”。
“撞擊式燧發槍”是轉輪打火槍的升級版本它取掉了那個源于鐘表的帶發條鋼輪,而是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在傳火孔邊有一擊砧,如果需要射擊時,就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 點火藥,這種擊發機構稱之為撞擊式燧發機,裝有撞擊式燧發機構的槍械稱為 撞擊式燧發槍。
撞擊式燧發槍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于大量生產。到了16世紀的80年代,許多國家已經開始批量裝備這種撞擊式燧發槍。
得益于郭紹的出現,大明比歐洲還要早掌握這項科技。早在1627年,崇禎元年時,大明就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
大明掌握撞擊式燧發槍的時間,比歐洲提前了整整十年!
目前禁軍中,已經批量裝備了最新式的撞擊式燧發槍,這種燧發槍大約長1550毫米,空槍重5.65千克,一枚彈丸重32克。當然了禁軍還沒法做到全軍都裝備這種新式燧發槍主要還是沒錢,禁軍財大氣粗也無法負擔這么多燧發槍的制造費,僅僅只是裝備了兩三千支。
但就是這兩三千支燧發槍,在郭紹靖難時,讓他所向披靡,橫掃崇禎的幾十萬大軍。可以說郭紹能打贏靖難之役,新裝備的燧發槍功不可沒。
火槍營能打出這么亮眼的表現,還要得益于郭紹對火器營的重視。在禁軍中,待遇最高的是炮兵,其次就是火槍營,然后才是騎兵和傳統步兵。
火槍營的士兵,可以拿到極高的福利待遇,以及不菲的陣亡撫恤金。當然高待遇的同時,意味著他們的陣亡率要比普通步兵更高。而且訓練也更嚴苛。
比如郭紹規定,所有火槍營的士兵,必須能熟練的使用手上的燧發槍,并且每個人要保證用最快的速度將手上的彈丸射出。
有人就要問了,只把槍里的子彈射出去,不管射擊精度嗎?
這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