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窩狍子產了兩個崽子,還是相當好的。
桂蘭嫂子松了口氣,摘掉橡膠手套、洗干凈手,去了口罩。
“先吃飯,吃完晚飯在給母狍子喂下奶湯。”
老頭魚還真是鮮美,五個人把一大盤子魚吃了個溜光。
桂蘭用黃豆扁給母狍子煮的下奶湯,其實就是黃豆扁高蛋白有營養的東西,適量加了一點點鹽。母狍子非常的給力,喝了好幾升。
小狍子不過一個多小時居然站起來了,野生的東西生命力特別強,站起來就會走,還走的挺快。
“這是第一次人工養殖狀態下的生產小狍子,長勢還算蠻好的,桂蘭嫂子、小飛辛苦了。”
“不辛苦,不辛苦。狍子最省心了,每天加一次水,加兩次草料,清理一下糞便就行了,別的不用管了。”
“我堂哥那北坡上的六十畝山坡地已經說好了,建造狍子養殖圈舍,到時候小飛過去負責喂養吧。”
小飛的心是激動的,但是激動過后又冷靜了下來。
“不是,那個,姐。我喂養打掃都不是問題,關鍵是北坡在荒山野地里,距離村子又遠,我一個人也看不住啊。”
要不說桂蘭嫂子那是好管理者:“夏蓮妹子,不是我給你潑冷水。現在一共三十只母狍子,按照最高產算,也不過六十只羔子,全部成活,也不過一百只狍子。那么大一片場地,養著那么少的狍子。晚上最少要三個人看管,不夠成本的。”
“桂蘭嫂子說的對,我娘從小就跟我說過,不要做沒把握的事情。”
桂蘭笑道:“有你這樣的老板真好,聽人勸,吃飽飯。”
誰知道劉夏蓮話鋒一轉:“不過我從來不聽她的話,這個狍子場必須得建,咱們要走在時代的前端。如果要再多三百只狍子,那是不是就可以建造一個正規的養殖場了?”
“再多三百只,那足夠了啊,加上現有的三十只,一年完全可以出欄三百只狍子了。”
正常發展,這么幾十只狍子,想開養殖場,最少還得養個三年五年。可是對于一個隨身帶著空間的人來說,完全用不到。
第二天一早,李虎、徐雄拉了有一百五六十斤開江魚,也算是個大豐收了,不過很快就要春天來了,天氣一熱,大部分的魚進入繁殖季節,休漁期三個月。春不狩獵,休獵期也是兩三個月。到時候只能趕山采藥了,春天植物萌發,采藥是好時候。
劉夏蓮、大丫、二丫趕著大黑騾子車來到了林場周轉庫。
崔哥已經把運往省城的菜裝好了,兩千斤西瓜,兩千斤刺老芽,五百斤蘆筍,五百斤長豆角,青辣椒、韭菜百十斤。總計五千斤出頭,對于二十五馬力的單缸柴油機來說這點分量不算啥,唯一的毛病就是速度慢。
“崔哥,省城去過沒,路熟悉不?”劉夏蓮把地圖遞給了崔哥。
“大直路,沿著大道就到了。”
“跑長途正常來說要倆人的,可惜我姐夫那個車隊的人都去拉化肥了,實在抽不出人來,不過你也不用擔心,我開車在后面跟著,有啥事情咱們保持溝通。快到城南的時候咱們繞一下路,從城東進城。”
“這,沒必要吧,我一個人行的。”
“世道遠比你想象的要復雜,我姐夫干了三個月的運輸隊長,頭讓人干開瓢三次,從一個媽寶男,到一個滿嘴臟話的隊長,只用了三個月。記住了,凡事多留個心眼。車上有一把鐵尺,遇到事情下車的時候帶著防身。”
“好嘞,老板,放心吧,保證完成任務。”
崔哥那是老司機,隨車工具,備用油,備用水都檢查好了。
上路出發,新拖拉機不能開太快,也就是四十公里左右的速度,崔哥開車還是相當穩的。
劉夏蓮